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国家新安全格局,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国际安全融为一体,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范畴。
国家新安全格局,是党中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美国和欧洲世界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削弱,全球化的新旧矛盾叠加,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区域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多级格局下的霸权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全球战略优势,不惜营造危机话语,打击对手,又造成安全问题泛化,引发新的危机。无论是寻求化解全球化安全风险的对策,还是借机通过话语规划,谋求自身利益,世界大国都纷纷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安全及全球利益。
近年来,全球化的国际体系受到冲击。中国作为一个有国际担当的大国,成为参与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急需大量外语专业人才的支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在促进“一带一路”等国家交流合作、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凝聚全球安全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语学科体量庞杂、结构复杂,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拓展性。当非传统安全风险蔓延至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诸多领域,单纯依靠传统军事及政治手段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因为“蝴蝶效应”引发新的风险。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应对全球化风险时,优势更加突出。因此,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担当全球化变局下的国家安全及全球安全重任,是全面创新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新机遇。
首先,丰富外语学科体系,加强区域国别学等新外语学科专业的研究。区域国别学等新外语学科专业的开辟有利于拓展外语知识的广度,开辟中国视角下的世界知识生产,全面透彻的研究语言对象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新方向的开辟又滋养了传统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研究,特别是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社会心理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深化外语人对语言全貌的理解,使翻译成为中国的知识生产,促进中国知识走向世界的重要途经。新文科建设又促进了外语与其他专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发现“新外语”。焕然一新下的外语学科体系,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在赋能各行各业,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构筑安全屏障的知识创新依托。
其次,明确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正确人才培养定位。中国的外语人才培养要立足中国立场,开拓全球视野,协同外语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全面提升外语人才的语言安全意识。在能力培养上,中国外语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全球胜任力,既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沟通、协调、合作共事等能力,还要保持文化敏感度,具有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在知识传授上,中国的外语人才既要认识世界,也要了解本国文化,复配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化素养,在各领域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技能。
最后,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外语人才多元培养方式。外语专业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国家新安全格局。外语语言因其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职业延展性。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化技术等促进各校依托本校专业优势,探索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别,满足社会需求。比如: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外语+信息、外语+法律、外语+贸易、外语+民航等,都是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有益探索。
总而言之,国家新安全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决策。以此为契机,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丰富作为知识基础的学科体系,凝练面向国家及全球安全的培养目标,开拓多元培养方式,孕育外语语言人才资源,才能筑牢安全底线,构建大安全格局,夯实中国社会发展基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面向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型大学本研一体化学术英语素养与评价体系研究”(D/2021/01/5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