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关是历史时期北疆地区的重要关隘。据文献记载,其始建于辽代,名噪于宋辽对峙时期,中经金、元之沉寂期,明初再度声名鹊起。但随着明成祖弃守大宁,其地望遂不为后人所知,成为学界公案。围绕松亭关地理位置主要有七种看法:喜峰口、潘家口、平泉市西南、宽城县西南、宽城县南天门古城、滦平县松亭岭,以及兴隆县与承德县交界的吕家梁南山和卡杈山北麓间的滦河谷地。迄今争论不休,没有定论。鉴于此,笔者对松亭关位置再作申说。
古代地图中的松亭关
中国古代地图中最早标识松亭关空间区位的当推《契丹地理之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据刘浦江考证,两图出自南宋人所绘《契丹疆宇图》。绘制时间约在1138—1157年。按图示,松亭关位于滦河西岸长城北面一座山岭西侧。覆实而论,南宋人绘制的这两幅地图,并不能成为判定松亭关位置的关键证据。首先,北宋出使辽,多循“古北口路”,而非“松亭关直路”,对辽境内相关历史地物空间位置实难确指。至于南宋,更是不甚了了。这一点透过两图相关地物空间区位就可窥知。其次,图中描绘的长城,“只是表达宋人的一种观念,而且可能来自《武经总要》描述契丹往来于山前、山后,多取古北口、松亭关路的印象”。
松亭关亦频繁见诸明代舆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刊刻的《广舆图》在《蓟州边图》内于滦河东岸椴木谷寨和石梯谷寨北方三座山岭间的谷道中标注“即松亭”三字。依据《广舆图》图例及《蓟州边图》中不同等级地物图例符号书写形式和布局,“即”当是“关”一类地理事物图例符号翻转90度后之讹误。此外,从《皇明职方地图·开平兴和边镇图》可以看到,喜峰口外滦河东岸富民城左侧标注有“松亭”二字。征之史籍,与《读史方舆纪要》松亭关在富民城近旁之记载相契合。富民城约当今宽城县孟子岭乡上石梯子村、南天门村附近。在此区域,九虎岭、草帽子山,以及孟子岭北端南天门村南山的空间布局,恰与《广舆图》所绘自然山川形势相合。同时,《皇明职方地图·蓟镇边图》内一则注记又称:“自松亭至大宁,实三百六十里,而并在滦、潢之北。故欲得大宁,当从松亭出富谷。”按舆图注记和图示,松亭关地处滦河以北,为大宁之咽喉。参诸明代驿路布局及现今道路里程,自大宁过富谷(即富峪城)至松亭关三百六十里,大体亦在富民城附近。
道里数据与松亭关位置
翻检史籍,成书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乘轺录》最早记载了松亭关道里方位,“嵩亭关在幽州东二百六十里”。此外,编纂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的《武经总要》“幽州”言:“正东微北至松亭关四百五十里。”“松亭关下”又云:“关东北至五里至滦河关城,自幽州东趋营、平,路甚平坦,自古匈奴犯边,多由此路。幽州东北四百八十里,北趋泽州路。”细究《武经总要》“松亭关”,第一句前半句语义不明,明显存在阙文。而后半句按《王沂公行程录》,应是对“古北口道”的阐释。根据《武经总要》编纂特点,从史源学角度考量,应承袭自《王沂公行程录》。巧合的是,《武经总要》“松亭关”和“古北口”记载亦前后相接。若此,《武经总要》在文献整合或刊刻过程中当存在错简现象。这样,书松亭关与幽州间的道路里程就存有两种说法,一为四百五十里,一为四百八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对松亭关道里方位亦有记录。“喜峰口关”引《道里记》称:“由喜峰口东北六十里曰椴木峪关,又六十里曰松亭关。自松亭关至大宁废卫凡三百六十里,为控御之要。”“松亭关下”直言:“在喜峰口北百二十里。”“会州城”云:“志云:喜峰口北六十里为椴木谷砦,又六十里至富民城,松亭关在焉。其相近者曰宽河,自是而东北曰松山,曰会州,各六十里。”
细究三部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按《寰宇通衢》《一统路程图记》,幽州东二百六十里,应在今遵化市以西区域。而幽州东北四百八十里约达今宽城县周边。若以四百五十里计之,则至宽城县孟子岭乡上石梯子村和南天门村一带。依照《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松亭关即富民城,与宽河城咫尺相望。其经椴木谷砦至喜峰口约一百二十里、北到会州一百二十里。椴木谷砦,一般认为在今宽城县孟子岭乡椴木峪村。实则不确,其应是明长城沿线的军堡——椴木谷砦,当在今迁西县李家峪村椴木峪沟中,西南至喜峰口约十六里。倘所论不误,“六十里”当是“十六里”之倒。《永平府志》“椴木峪,喜峰口北十二里”的记载,从侧面佐证了该推论。况且,喜峰口北一百二十里则越过今宽城县,与实际不符。大宁即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会州在今平泉市会州城村古城,诉诸《纪要》道路里程,松亭关可抵宽城县孟子岭乡南天门村附近。
这都不约而同将松亭关指向今宽城县孟子岭乡上石梯子村、南天门村附近。
《明实录》中松亭关的空间区位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八月戊子,命令分兵驻守北边关隘,“关隘之要者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关、曰喜峰口、曰松亭关”。这不仅凸显出松亭关的战略地位,还说明其与喜峰口并非为同一关隘。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奏请于辖境两百处关隘派兵驻守时,却未提及松亭关,而其他三关则赫然在列。同时,奏章所列关隘,不但多分布于明长城沿线,而且亦是北平都司与大宁都司之政区界线。这样,松亭关当在此道关隘线之外。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军“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遂提兵驻于大宁”。按照四城空间地理位置,松亭关应在宽河城(今宽城县)南方。
建文元年(1399)九月壬辰,朱棣意欲攻取大宁,“诸将咸曰,攻大宁必道松亭关。今刘真、陈亨守关……关门险塞,猝恐难下,迟留日久……上曰,今从刘家口径趋大宁,不数日可达”。十月“壬寅,师抵大宁……遂克之……丁未,刘真、陈亨回,至乱塔黄崖……”朱棣此次军事行动,不仅表明松亭关乃是控扼大宁之屏障和交通枢纽,而且暗示喜峰口、潘家口绝非松亭关所在。至于“关门险塞,猝恐难下,迟留日久”更属无稽之谈。同时还说明,由喜峰口、潘家口诸隘口北上大宁,必道经松亭关。如是,结合交通道路布局,松亭关当在今孟子岭乡北方。此外,可以断定,松亭关位于乱塔黄崖之南,也即今宽城县三异井村黄崖山以南区域。
文物考古资料提供佐证
在宽城县黄崖山与孟子岭乡间的南天门村有一个辽金元明时期的古城——南天门古城。此城地处孟子河南岸黄土台地之上,北望九虎岭,东倚孟子岭北端南天门村南山,西挟草帽子山。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墙体夯土夯筑,仅存东、西、南三面。其中西墙、南墙保存相对较好,残高约1米,基宽8米。古城“东、北两侧各有一道翼墙。基宽8.5米。东侧翼墙自城东北部向东(稍偏南)延伸至山巅,长1003米……山北面为悬崖绝壁,翼墙南侧为壕堑,系起土筑其北侧翼墙所致。北侧翼墙自城垣西北角向正北延伸……与北侧山峰相衔接,全长305米……整个翼墙在1974年农田建设前尚断续保存,并有城门残迹。现仅北端保存翼墙残迹54.5米”。
两道翼墙将三座山岭有机连为一体,雄踞山间谷道,凭险制塞,控扼北上宽河城、会州、大宁,南下喜峰诸隘口的交通动脉。南天门古城这一布局,凸显了其军事特色和防御功能。东侧翼墙南壕堑北墙体的特征,暗示防御重点在南方,与辽人营建松亭关的战略意图相合。
综上所论,松亭关应建置于今河北省宽城县孟子岭乡南天门古城。古城主体与东墙、北墙两侧之翼墙共同构建起松亭关军事防御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古妇女文化研究”(19FZSB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