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心理概念,注重词汇系统——评《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

2023-0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传统汉语语义研究,从重视单个疑难词语的考释,到探求常用词词义系统的演变规律,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近年来,学界越来越重视将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义研究结合,将概念场理论逐渐运用于汉语研究领域,成为现代语义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自蒋绍愚先生《古汉语词汇纲要》将语义场理论引入古汉语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概念场理论运用于古汉语词汇尤其是常用词演变的梳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对概念场的研究,较多的是对专书词汇的封闭研究,或者是断代词汇的描写和统计,即使同样用概念场理论对常用词进行历时梳理,其研究视角也多放之于表静态的名物词或形容词,偏重于词汇语义场单一的同义同向构造分析。在古汉语词汇概念场研究方面,也开始注重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系统考察和理论论证。孙淑娟博士的新著《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正是选取具有独特语法特征的古汉语心理动词这一子类,从概念场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梳理考察,在理论和实践上多有创获。

  全书分八个章节,选择古汉语心理概念场中忧虑、思念、猜度、思谋、意欲五个小类进行深度分析,是一部出色当行、多有创获的力作。

  一、稽古探新、多维求全

  作者掌握国内外心理动词研究的前沿信息,收集和整理了汉语史上忧虑、思念、猜度、思谋、意欲五个概念场词汇系统的相关语料,借助典型语料中的统计资料和典型例句,抽取样本,分析了义域、用法、样本频度等相关数据,展示相关词语的演变历程。既详尽爬梳古文献中的现象和规律,又在现代概念场视域下,力求承古拓今、求新求全,描述心理动词词汇语义演变。

  该书的稽古探新在于其解决的问题。在对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梳理中,搜求古籍文献用例,以概念场理论为指导,从语义、语法、演变、方法论、综合五个维度,探求心理动词在词汇系统与词义系统结合方面的新变化。在研究每一个概念场典型成员的句法功能,尤其是其充当谓语时客体论元的性质及句法位置时,能从论元结构这一新视角去分析和描述,并从用法分析、义域广狭及频率比较三个角度,重点研究古汉语心理活动五个概念场主导词的更替过程。在梳理五个概念场主导词主导义位演变时,除了详细勾勒五个概念场典型成员之间的历时替嬗外,还对各自的非典型成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现代汉语方言来研究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的语义来源和演变。如以“患—忧—虑—愁”等四组常用词为例,从使用者的籍贯入手,推断出《朱子语类》一书的方言背景应是以闽方言、吴方言和赣方言为主,同时夹杂客家话、徽方言和官话的庞杂多元体系。在归纳出主导义位演变的四个类型、主导义位与主导词之间的关系、制约词在相关概念场中获得主导词资格等主要因素时,通过五个概念场主导词替换过程中所呈现的共性,抽象出汉语概念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该书的多维求全,主要体现在其研究视域和研究维度上。在视域上,该书选取“心理运动”这一目前学界关注较少的概念场进行深度分析。对动词小类“心理动词”进行讨论,选择“忧虑”“思念”“猜度”“思谋”“意欲”五个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历时的纵向考察,又有共时的平面探讨;既有语义的分析,又有句法的阐释。研究认为,这五者都属于心理概念的范畴,具有心理动词所具有的共性(从论元结构看,均属二元谓词),同时每个子场亦具有一些特性。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概念场内部成员之间的用法上存有差异,也表现在子场与子场间用法上存有差异。

  在维度上,注重反义逆向、内外兼顾的历史线索,多维度分析心理动词概念场。如在分析“思谋”概念场主导词时,既探索其语义来源,又比较其语义差异;同时还系统描绘概念场成员句法功能及主客体论元性质;总体打造古汉语心理动词概念场的系统词汇网。在语料使用方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大量用例,同时参考了现代汉语特别是方言中的用例,有很强的系统性,也反映了语言演变的渐进性。对这些语料的统计和分析,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亦勾画了古汉语心理动词概念场的整体维度和宽度。

  二、详实缜密、量性结合

  该书以古汉语心理活动动词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对文献语料的占有、探究与调查中,恪守“例不十,法不立”的论证原则,详实缜密地搜求和使用语料,既重量又重性。书中选取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包括255种古籍,以及22种今人论著。同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大量用例,参考了现代汉语特别是方言中的用例,力图在描述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的词汇系统演变时,用详尽的语料、古今的文献,真实客观再现概念场演变的历史轨迹。

  该书的缜密细致,体现在对具体单个心理活动词汇概念场的描述中。如对“忧虑”概念场典型成员用法调查,认为各词在义域或语域上存有细微差别:“患”一般表示对外在事物的担心,“忧”则既可以是忧虑他物,也可以是忧虑自身,“虑”则是对各种难题、灾难的担忧。“愁”义域与“忧”类同,忧虑他物、忧虑自身,二者的区别主要在语域范围上,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前者主要见于宗教文献及农书等俚俗作品,后者则举凡俚俗的宗教文献、农书、文人作品及文辞典雅的高文典册均有用例,出现文体范围更宽泛。该书认为,现代汉语方言“猜度”概念场词汇系统在承继明代后期格局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三个特点:来源各异,构成复杂;方言点之间用词差异极大;共时分布反映了历史演变的层次。

  作者在对文献语料的处理和运用中,注重量性结合,致力于科学全面描写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

  首先,注重将传统语料采集和现代定量定性分析结合。该书结合使用列表法和分析法,在描写和分析古汉语心理动词概念场的演变过程时,为了能使被说明的问题更具有直观性,该成果中共使用了90多个图表,将不同时期的心理动词用例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统计法、抽样法、样本频度分析、样本比率分析等客观定量采集和定性数据,既真实再现相关心理动词成员本身演变历程,亦增强了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

  其次,现代方言研究成果和古汉语研究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事实,而是更多地结合现代方言中的词汇进行综合分析,用活的方言用例来说明问题,使得结论更为可靠,方法更为科学。

  如“猜度”概念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写作,既调查和采集传统文献中出现的语料,又调查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2个分卷)、《汉语方言大词典》等相关资料,用表格的方式,描述了“猜度”概念场词汇系统成员在43个现代汉语方言点的分布。引用古籍用例时,考虑作者的地域,如认为,宋元时期,“患”主要见于南方方言背景文献中,且多是对旧有用法的沿袭,未见新用法的产生。将方言与古汉语研究结合,形成系统对照,更客观系统地再现汉语心理词汇概念场,这种尝试,值得肯定。

  再次,该书在分析心理词汇概念场时,能将离散词汇主体和成员客体,进行共时描绘与历时分析,最终构建概念场系统综合体。该书先以分章的形式对“忧虑”“思念”“猜度”“思谋”“意欲”五个离散的概念场进行共时与历时描述和分析,而第七章和结语中又将分析主体和成员客体系统结合,并展示它们之间的“主导义位”演变系统。该研究从绪论到结语,每一部分都能够结合研究对象逐层展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心理动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同时照顾到非典型性心理动词的考察。整体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多方位构建了古汉语心理词汇概念场分析的统一整体,形成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发展轨迹。

  三、出色当行、颇具启发

  该书重在运用历时、共时、义域、词频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古汉语五个心理活动词汇概念场进行整体把握、系统描写,构建了古汉语词汇语义场系统研究范例,在辞书编纂、古籍校点、词汇史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在辞书编纂方面,书中肯定了《汉语大字典》根据《玉篇?心部》“忧,愁也”释“忧”为“忧虑;担忧”,同时以详实的文献用例指出,在表“忧虑;担忧”义时,“忧”是个二元谓词,需带客体论元(即使隐而不现,亦可据前后文补出);而在表“忧愁”义时,它是个一元谓词,故“忧”释为“忧愁”义与“担忧”义比较妥帖。

  在古汉语词汇语义场分析的层次方面,该书认为“忧虑”概念场的典型成员“患”“忧”“虑”“愁”之间先后有过历时替换关系。这些词在方言中的分布,反映了演变的历史层次。如对“思念”概念场主导义位演变的研究,指出“思念”概念场的典型成员“思”“念”“忆”“想”先后有过历时替换关系。并特别说明,现代汉语方言用词的层级远没有如上简单,不同层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有的方言点有可能同时跨越好几个层次,如厦门“念”“忆”“想”并用;贵阳、扬州、绩溪、南昌、福州和广州则“念”“想”并用,而且不同层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有的方言点可能跨越几个层次。这更利于对古汉语词汇演变的历时与共时性描写。

  在对各概念场主导词主导义位演变的考察方面,注重详尽客观,且将论证放在历史层次中去说明。如对“猜度”概念场“意”义位系统中的主导义位的研究,调查了10种上古汉语文献、23种中古汉语文献、26种近代汉语文献,由此得出结论,先秦至清代,“意”义位系统主导义位的演变历经了四次变换五个层次的变化。且论证“忧虑”“思念”“猜度”“思谋”“意欲”五个概念场典型成员主导词地位历时更替过程,反映出汉语概念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规律。这三个规律的发现,源于扎实的语言事实描写及大量琐碎复杂的数据统计,这对当今古汉语词汇语义场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然,智者千虑,亦有一失。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部分细节可以在修订时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的演变异常复杂,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如能将认知科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文献语料中的语言现象作进一步理论提升,将会更加立体、深入助力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另外,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词汇异常丰富,短期内难以完成所有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故论著主要集中精力在五个概念场典型成员的历时更替及非典型成员使用概貌的梳理上,如能若能利用方言材料,系统梳理其他古汉语词汇心理活动的概念场词汇系统并构建其演变预期,将对汉语词汇史系统的描述产生更深远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