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了具体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基本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创造农民“留乡”机会,增强农民“流动”能力,推进城乡要素双向交流,才能形成乡村发展的持续活力。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纵观国内外乡村发展实践,对于具备一定区位、资源条件的乡村地区而言,以农文旅融合创新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有机融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民生福祉效应。《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并以创新思维、技术和方式带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各环节的全面振兴。
我国农文旅融合创新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国家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尤其注重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倡导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发展。广大乡村地区借力一系列政策红利,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融合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进入“快车道”,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如火如荼,乡村环境风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状态明显改善。文化、旅游业促进贫困乡村地区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成效尤为突出,“文化+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广受赞誉。同时,各地还在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了生动实践。以浙江为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为龙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村庄在浙江遍地开花。
特色产业项目活力增强。各地乡村都充分认识到要以生态为本底发展特色产业,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重点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休闲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大力开发民宿客栈、农家餐饮、农特产品、休闲娱乐、农事节庆活动等特色产品及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提升了地区活力,增强了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情与信心,有效助力了乡村经济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乡村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融合创新模式日益多元。各地乡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特色产业,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拓展乡村休闲空间,切实推动了乡村旅游消费的升级。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融生态休闲、康养度假、户外健身、自然教育、文化熏陶等功能于一体,注重定制化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了亲子游、研学游、老年游、艺术游等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在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文旅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乡村文创”已经成为当前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基于乡村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资源或传统及现代农业,“文创园”“画家村”“民宿村”等应运而生,乡创企业和创客群体也不断涌现,使得当下的中国乡村更为“千姿百态”。
文化赋能水平不断提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大乡村地区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助农、以旅兴文,农文旅融合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乡村文化勃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乡村文化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传统文化得以挖掘、非遗文化得以传承、新型文化得以传播,人文特色成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之魂,谱写了生动的乡村故事,进一步丰富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
深化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当前,农文旅融合创新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如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格局尚未有效建立,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认知有待继续深化,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不够健全等,影响了农文旅融合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这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德治、法治、自治、共治“四治一体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发挥党员干部和骨干人才群体的“头雁”效应,更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着力打造德治、法治、自治、共治“四治一体化”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凝心聚力、增强合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推动农文旅项目、业态、场景融合创新。坚持农业生产发展、乡土生活方式、农民实际需要和新型城镇化需求紧密结合,深化文化创意、旅游创业、科技创新、乡村创客“四创”协同,促进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演艺与农业、商业、旅游、休闲、集镇、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乡镇协同一体的农文旅项目业态集群。近年兴起的乡村生活体验馆、乡村创意集市、稻米艺术公园、乡村民宿、乡村露营、乡村音乐节、互动演艺秀、农民丰收节、乡村休闲体育、沉浸拓展体验、乡土非遗展演、乡村创客大赛等,都是很好的实践。
深化农文旅多空间功能协同。深化乡村“文旅+”空间融合,在城镇及乡村规划、土地整治、林地开发、生态建设、设施配套、产业转型、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业发展理念与功能,促进田区、林区、景区、街区、园区、社区、集市、廊道、河道等各类空间文旅休闲功能协同发展,优化乡村农文旅生活空间感知体验。国内多地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农村公路沿线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很好发展成效。
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型推进机制。乡村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需要综合发挥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的力量。尤其要大胆探索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国资企业、乡村振兴专业运营机构、乡村建设开发基金、乡村振兴联盟、乡村发展智库、乡村人才学院之间的协同机制,强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之间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消费的顺畅流动与共享,提升乡村农、文、旅产业在地发展能力,增强乡村地区发展的主体性,确保乡村地区农民群体的发展权利和利益。
提升农文旅产品现代服务品质。需要从传统的注重乡村乡土农文旅产品的开发供给,向注重需求侧牵引、品质化提升转变,要在提升农文旅产品服务品质和场所体验质量上下功夫,积极融入城乡一体化环境下的文旅产业市场体系,赢得城乡人民的欢迎和认可。一要规范、完善标准,推动乡村设施、服务的标准化;二要强化创意设计,挖掘、放大乡村资源效益;三要注重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提高乡村场景下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四要提高服务能力,加强服务技能培训;五要优化品牌传播,建立客群情感链接。
加强农文旅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与共享。国家与地方推出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都对乡村人才发展作了专门部署安排。各地需要制定促进农文旅人才发展的具体政策举措,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乡村产业学院及研究院(智库),举办乡村农文旅人才发展论坛、赛事和培训班,全面加强农文旅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培训,为乡村培养、提供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打好能力素质基础。既吸引离乡人群返乡发展,还可利用共享员工、弹性用工制度吸引城市职场人士下乡就业创业,有效促进城乡之间基于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人员双向流动与共享。
当前,农文旅融合创新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需要加快释放国家政策红利,凝聚多方力量加以务实推进。尤其需要抱着一颗为农民造福、为乡村塑魂、为文化担当、为经济助力、为环境负责、为城镇化储能的初心,实施符合新阶段城乡关系特点、新经济发展规律及趋势的策略与举措,在深化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与协同演进过程中,在满足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追求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经济与民生福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