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端法律翻译人才,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2023-04-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署名文章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都面临重大变迁,国际法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些无疑都给我国涉外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精外语、强法律的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的缺乏是我国涉外法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培养一批具备法治素养、能够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为响应国家号召,助推相关国家政策和倡议落地实施,高校必须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高校翻译课程的教授传统上仍然是重翻译理论、重文学翻译、重字词句的分析,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服务于翻译理论研究,重心更多地放在翻译理论创新以及语言转换方面。大多数翻译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主要局限于其所学的外语专业,在实际翻译活动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知识特别是法律法务相关的知识而无法满足新时代国家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且多数翻译专业的学生缺乏实际翻译操练,毕业后真正从事翻译工作的寥寥无几。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迫在眉睫。具体来讲,翻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外语外,还要学习法律法务相关的知识,如商务、金融、贸易、法学等,学以致用,服务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全面实施国家法治,促进涉外法治,引领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中国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战略契机,站在依法治国和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高度,致力于为涉外法治事业培养高素质的法律翻译工作人才,积极为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作贡献。

  第一,创新高校翻译课程设置。当前高校在翻译课程建设、教学中存在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使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陷入了瓶颈。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要与法学、商务、贸易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如外国语类的大学可以以外语学科为基础,开设与法学学科相结合的法律翻译专业创新班。改变以往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转为以职业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国家的法治建设要求,在扎实外语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法律知识学习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改革原有的授课方式,打造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传统的翻译课程授课模式多为先讲授翻译理论,再从词、句以及段落三个层面去探讨如何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中。但是法律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其背后更多的是两种法律文化转换。因此,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涵养、理解法律翻译后的内涵。对此,应当邀请涉外法律和法务方面的业界精英,与高校翻译教师一起授课。当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学习,在业界精英的带领下,切身实际地进行法律翻译实践。一线业内人士的工作经历以及经验,能够弥补高校授课时空谈理论的缺陷。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法律翻译的实际经历与经验,可以胜任一定的涉外法律方面的工作,不至于形成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局面。

  第三,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必然少不了法律翻译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翻译课程的专业教师修读法学专业,选送相关老师前往一线涉外法律工作岗位研修,丰富翻译课程授课教师自身法律翻译方面的实践经历,切勿闭门造车,只埋头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了自身翻译实务的操练。

  第四,倡导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法律翻译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必须同时兼具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及充足的法律知识储备。传统的书面考试和口语测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可以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务考核两方面。理论考核仍是通过书面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相关的国际法律规则。实务考核可以通过比赛、考证等方式进行。法律翻译是法律科学与翻译学相融合的结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法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考试,如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翻译方面的如CATTI笔译和口译等证书,以证促学,以证促练。也可举办模拟国际法庭比赛,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五,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法律翻译能力方面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建设。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论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与战略部署,在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批既有扎实法律翻译能力又有家国情怀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

  总而言之,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命运,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高我国法治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环。高校一定要勇挑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担,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法治术语翻译与对外法治话语能力建构研究”(20AYY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谢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