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红船】社会组织参与擘画新时代社会治理“同心圆”

2023-0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这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即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两个方面着手。而无论在哪个方面,社会组织都是十分有力的依托。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其符合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定位。

  其一,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人有责”的应有之义。“人人有责”即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意识到自身是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嵌入社会主体各组成部分,能够广泛链接党、政府、公众等,促成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成社会网络,进而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形成合力,为及时反映民众诉求和高效缓和社会矛盾提供现实保障。

  其二,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人尽责”的必然选择。“人人尽责”即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主体要有担当精神并不断提高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点,能够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培训支持、项目咨询、专业指导、人员沟通、需求导向等服务,具有提升各主体社会治理效能的能力。

  其三,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推动“人人享有”目标实现。“人人享有”即社会治理要体现人民主体地位,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靠社会组织等非政府力量解决好群众内部矛盾,使人民的问题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由人民自己参与解决,进而为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付出努力。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需要社会组织积极作为。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拓展社会治理网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拓展社会治理网络,增强和激发社会活力。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践行建设社会的责任、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紧迫性、借助国家话语体系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方面来改变多元主体的认知结构,进而促成各主体实现“最大公约数共识”。再者,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更好地维护了社会治理的成果。

  第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合理化政社分工。改革开放以来,公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显增加,并突出表现为社会矛盾向基层纵深和沉积。社会组织可以起到连接政府和公众的枢纽作用,进而促进信息充分流动、整合管理和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公众的社会需求,在合理化政社分工中发挥推动作用。近年来,社会组织主动作为,愈来愈发展成政府社会治理难以或缺的伙伴。如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各行业协会、商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帮助搭建和运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平台;科学类社会组织提供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普及等。

  第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够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营造和谐安定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置于同样的高度,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指出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都表明了依靠社会组织等非政府力量解决好群众内部矛盾的重要性。作为枢纽的社会组织有能力协调政府,并建立“群众表达—社会组织识别—多元主体响应”的问题处理链条,使社会公众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在运用多元主体资源和政府权威的基础上迅速行动干预,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于基层和萌芽之中。如浙江诸暨打造了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枫桥镇志愿者联合会、手拉手爱心服务社等品牌社会组织,在反对家暴、解决纠纷、维护治安、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掘新的治理经验。

  第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公众差异化需要。社会组织相对于企业、公民等具有比较优势,如对需求的敏感性更高、专业资源更多、更不容易受利益影响等等。随着政府提高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以来,社会组织愈发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组织通过授权委托、公开招标、公益招投等方式参与了更为广泛的公共领域社会治理活动,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环境、扶贫、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解决了发展困境、提升了认可度,为社会稳定和公民需求满足作出了巨大贡献。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组织应继续在党、政府的领导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连接社会、沟通公众,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将治理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基金项目: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编号:IWHS20211009)】

  (作者简介:潘建红,武汉研究院研究员;韩竺蔓,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