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红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2022-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为改革发展聚智聚力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推进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2022年4月,《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必须走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前列。

 

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当前,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迫切需要智库建设顺应新的时代,担当新的使命,以新的站位、新的视野、新的机制,不断推动智库建设新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政治站位要有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坚持党管智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切实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当好智囊,做好高参,着力建设党和国家离不开、用得上、靠得住的新型智库。

  二是视野格局要有新高度。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关系加速演进,各种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立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来分析问题,加强与不同国家智库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运行机制要有新体系。要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和智库运行特点,创新智库建设举措,改变目前高校智库一哄而上、各自为阵、独立性不强、专业化不高、影响力不大状况,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用、成果共推、协同发展的智库运行新机制,不断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智库工作激励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要在“专”字上显水平

 

  专业性是智库建设的立库之本,更是建设一流智库的强库之源。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研究人员和管理队伍,产出一批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是智库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创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品牌的途径和方式。

  一是打造专业团队。人才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建立健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小团队”与“大网络”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组建跨地域、跨门类、跨学科交叉集群、高水平合作的智库研究团队,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智库专家和拔尖人才,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家国情怀深、富于创新、务实进取的研究团队和管理团队,着力提升高校特色智库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是提升专业能力。要深刻把握科学研究日益强调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联合攻关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各类人才和智力富集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厚植学术根基,强化学术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推进多学科理论、多研究方法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展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引领性研究,使智库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重大需求,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发挥专门特长。要深刻认识智库建设的特色性和排他性,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强化优势,争取单项冠军,突出在某一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优势学科建智库、特色发展建智库,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智库研究的良性互动, 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智库建设, 一流智库促进一流学科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质量,为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大局、服务现实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持续产出信得过、用得上、能管用的研究成果,这是智库的价值所在,也是智库生命力所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就必须在用字上下功夫,使智库建设与学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坚持既出思想、又出人才,保证智库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自觉肩负起服务社会的重任,问题导向建智库,走出校门建智库,深入一线建智库。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关注社会关切和人民期盼,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潜心研究,善于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社会实践,又要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总结经验,不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二是强化服务面向。智库建设要立足世情国情,聚焦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系统性、长远性研究,提出一批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要有效对接决策部门,拓展服务决策渠道,聚焦国家急需、人民期盼、政府关注的现实问题,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服务于决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要进一步健全智库成果的发布、报送、宣传机制,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载体的成果报送机制,使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及时进入决策层,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服务。

  三是推进开放协同。要遵循高校智库发展规律和决策咨询规律,打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有效整合智库资源,创新智库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走出校门办智库,协同创新办智库,开放联合办智库,激发智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智库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快推进智库平台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与国外和周边区域顶尖智库、著名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拓展智库对外合作交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交流对话平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云南大学副校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智库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村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