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卓新平,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2008年起任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世界宗教研究》主编、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哪一年当选人大代表的?您的履职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您有什么样的履职规划?
卓新平:我是2008年当选人大代表,今年已是第十五个年头了。我的履职初心和使命不仅有人大代表的通常职责,而且更主要的关心还是集中在如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及教育领域等方面,当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我也比较关注民族、宗教问题,以及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在上述领域,我也尽了较大的努力,但距离这些初心,使命的完成还相差甚远,所以也深感惭愧和抱歉。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连续担任了三届人大代表,请问您在履职期间,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提了哪些建议和议案?
卓新平: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我曾建议要重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增加对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文化建设仍然不够,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传统,而今天我们的这种中华文化自知,中华文明标识却并不明确,其典型代表及重要特色在世界舞台上也不醒目,没有得到鲜明而集中的体现。民族自强以其文化为魂,我们应该形成并不断巩固我们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为我们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核心灵魂和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脉。因此,我曾建议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介绍并宣传其典型代表,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共识及民族团结教育,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庆典,延续中华书院文化等方面的构想,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2022年我提交两个建议,一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议”,二是“关于加强终身教育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对所关注的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目标和愿景?
卓新平:尽管相关问题进展缓慢,但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我们民族行稳致远,需要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则是其根本。为此,我也积极建议加强我们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博雅教育、民间书院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以构建我们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这些建议得到了一些回应和重视,但其良性发展仍有待我们的继续努力。故此,我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推动博雅理念,改变思想观念,在提升国民精神面貌上尽自己的努力。
在民族,宗教工作领域,我也提出过相关建议,但其敏感性,复杂性,也使自己深感任重道远,需不断求索。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上,我也曾积极呼吁,例如,我早就提出过把宗教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并和我们学科领域的同仁不断呼吁,前仆后继,今年也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再次提到了宗教学成为一级学科的相关建议。虽然面对久久的沉默,我们仍会继续努力争取。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文化状况的标志,是我们应该树立和保护的文化品牌。
今年应该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了,虽然许多设想,规划还没能实现,但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而且今后也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舞台发出我们民族的好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终身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