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志愿者】马凤娇:与“冰丝带”28天的冰雪相约

2022-0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凤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国家速滑馆场馆通信中心志愿者。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你负责什么岗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有感到累或者烦躁的时候吗?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快乐或者很有成就感?

  马凤娇:我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场馆通信中心(VCC)工作,承担“场馆运行组”的集群通信任务,负责对场馆34个业务领域中的19个进行集群监听和信息传达,要求我及时应答呼叫、同步处理记录、精准协调传递,并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集群通话介入。我平均每天在岗约为6小时。这份工作看似精彩,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沉默中等待。最开始,我多少感到有些无趣倦怠,后来我才逐渐明白风平浪静是惊涛骇浪的彩排,正是每个人在朴实无华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成就了这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

  中国社会科学网:冬奥会恰好遇到春节。俗话说,百节年为大。你是第一次过年没有回家团圆吗?除夕夜(年)是怎么过的?

  马凤娇: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而且除夕夜适逢我值晚班。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时已近零点,还和同学开玩笑说我们真是从今年“打工”到明年呀!但当我不经意间回首时,突然发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披上了红色的外衣,脑海中不禁响起“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句话。我想这也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吧!

马凤娇在国家速滑馆。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

  马凤娇:正赛的有一天,安保人员向我报告了一个紧急情况,但当时我语言组织较为混乱,没能做到沉稳冷静地应答并快速协调各部门配合行动。这次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提醒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着力提升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随时处理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力争迅速掌控局势、化解危机。

马凤娇在国家速滑馆场馆通信中心做志愿者。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还有其他感悟或印象想要分享吗?

  马凤娇:每天听着固定台里的集群通话从静谧零星到繁忙紧凑再归于沉寂,就像感受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慢慢苏醒到活力迸发,又在完成一天的使命之后恬然安眠。虽然我无法用眼睛见证运动员的拼搏英姿和荣耀时刻,却能“身居一室而耳听八方”,从小小的手台、固定台传出的一次次通话中了解场馆发生的大事小情。在VCC,我和“冰丝带”同频共振!

  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奥运梦圆,2022年续写奥运传奇,我的成长伴随着奥运,在最好的时代与她结缘,并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一片“小雪花”。在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我被冰立方中雕刻出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深深打动,我为火炬手以“微火”的形式将火炬点燃欢呼雀跃,我为中国再一次站立于世界体育舞台中央深感自豪。世界期待中国,中国不负世界。从赛事运行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后续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昂扬的姿态续写着奥林匹克的传奇。

  作为北京冬奥闭环志愿者,在志愿实践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磨砺了韧性意志,而且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小伙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回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拼搏是青春最动人的姿态。这段北京冬奥志愿服务经历为今年寒假增添了最绚烂的一抹色彩,与“冰丝带”28天的冰雪相约也注定成为我永远引以为傲的宝贵经历!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村村采访整理)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国家速滑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春;冰雪;运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