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历史学】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

2021-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共乐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历史学院院长,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古代罗马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性论著有《罗马社会经济研究》《早期丝绸之路探微》《罗马史纲要》等。主编《“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六卷七册)等。

  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用“小康”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又进一步阐明,“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经过数代中国人的努力,至2021年7月1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谱写了世界现代化建设史上新的中国篇章,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从“小康之家”的提出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足足奋斗了40余年。而这40余年的奋斗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为世界留下了一条堪称神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是合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合理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合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大资源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顶层设计、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精准发力、科学推进,把自然、人力与财经资源都运用到了极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进步更创造了世界奇迹。据统计,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人工智能、杂交水稻、高铁技术、“玉兔号”月球探测车、“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中西医研究与实践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14亿多中国民众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是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的具体结晶。几乎所有人、所有家庭、所有单位,都自觉地投身于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奉献自身的聪明才智,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磅礴力量。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者、实践者和贡献者,是中国智慧的创造者和中国力量的杰出代表。群众的主动、广泛参与使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民特色。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解决地区、城乡和收入的三大差距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的实施到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大布局的落实,走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之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乡村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共同繁荣之路;从中华民族一家亲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之路,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中国西部民族八省区这些年来的发展为例:2020年,八省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生产总值已达10.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3.2倍。发展速度为世人震惊!共同富裕之花正以烂漫之势开遍中国各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国5000多年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沉淀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与追求,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宝贵的发展优势。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某一单个领域的现代化,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综合领域的现代化。以经济发展带动国家的全面进步,以政治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以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的改善,以生态建设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注重人的现代化,更重视文化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更尊重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创造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物质力量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将精神力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勃勃的生机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光辉灿烂,举世瞩目,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世界历史上众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它不是依靠武力侵略或损害他国利益的结果,也不是靠对弱小民族的广泛剥削和压迫来实现的,而是全体中国人民自觉奋进的结果。主张“占有”“自恃”和“支配”的西方价值理念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符。在中国的传统价值中,“和”是重要的核心理念。中国没有搞帝国主义发展国家经济的文化特质,也没有殖民和侵略他国的传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全人类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新路径,让正在探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的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重要国情之一。2012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现实,提出补短板,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到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极其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实行的精准扶贫方略,采取的“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的有效政策性措施,以及“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的严格评估,既提高了脱贫工作的效率,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成功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富民之路,也是给世界经济带来发展机遇、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之路。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开放的中国从世界各国学到了众多富有成效的知识,从人类文明中借鉴了众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富强起来的中国也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用中国方案解决相关的发展问题,用中国智慧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并顺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要求,让世界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为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奉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自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思想,对于全人类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00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就中华民族发表过这样的判断,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仅发现一个答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民族;当其他民族在考虑几十年的事情时,他却目光长远地考虑到几个世纪以后。这种耐心从本质上不可磨灭,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00年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不但具有顽强的忍耐力,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而且更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在40多年间创造的奇迹,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客观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现在,经过5000多年文明洗礼的中华民族正以全新的姿态昂扬奋进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道上。这是一条光明之道、文明之道、胜利之道。

  从历史和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创始于中国,并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小康社会;四个现代化;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