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体系

2025-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刘远舰)4月19—20日,第二十三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治理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如何重塑公共治理、科技如何向善、颠覆性科技广泛和深度应用的潜在风险等前沿议题。

  人工智能带来研究范式变革。伴随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人机协作”“人机共治”“敏捷治理”“智慧养老”和“虚拟社区”等,已成为青年学者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同时,人工智能正成为研究人员重要的科研辅助工具。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永恒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它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应平衡好传统范式与新范式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从“研究的规范”与“规范的研究”切入,重新反思人工智能时代公共管理研究如何避免“规范的陷阱”和“精致的平庸”。
  针对如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体系与秩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从现代治理的原则出发,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性的温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提出人工智能演化的智能体、智能人与智化人三大革命性阶段,并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安全伦理规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人机互动的智化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与安全风险,有学者提出要审慎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孔祥涛以“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遭受AI智能体网络攻击”为例表示,利用人工智能犯罪,将给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军事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应对人工智能犯罪,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在迎接新机遇新挑战中实现多元共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彭庆红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语料来源的偏向性,使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研判意识形态风险,注意源头治理,真正依靠群众形成治理合力。
  青年学者认为,人工智能为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其中隐藏的安全风险值得警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梅赐琪以“五十年后公共管理学者将如何批评人工智能:基于历史经验的想象”为题展开论述,他以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一种“蒙太奇式”视角提出,我们正身处AI时代,无论是拥抱AI,还是批评AI,都是基于相信而非事实的判断。技术改变了生存环境,环境也会重塑技术的道德。
  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