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杰
2021年,华南理工大学整合学科优势力量,成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以跨学科集群为核心,以“N库—枢纽”大数据集成体系和“三维一平台”实践转化体系为支撑,在乡村学交叉学科建设、自主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实践、推动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问题导向驱动学术创新
“实验室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探索,摸准方向、摸清深浅、摸出经验,并总结出社会科学实验室应具备学科交叉融合性、开放协作共享性、实践落地应用性三个特征。”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志才介绍,实验室面向学科发展,借助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和大数据(“三新一大”)突破传统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实现从个案分析向系统决策的转型,推动乡村研究向系统化、实证化转型,为建构中国乡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华南理工大学在2024年率先设立“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硕士点,逐步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乡村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实验室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学科支撑。
实验室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技术应用与政策落地的闭环生态,实现社科成果“体用贯通”的创新引擎,破解要素流动“断链”困局,释放乡村多重价值,建设乡村振兴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平台。“开放协作的生态圈是社科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不同于其他传统科研机构的重要特征。”吴志才提到,实验室构建数字生态伙伴圈,包括科研合作体系、产业转化体系和综合支持体系,目前已与阿里云、抖音、美团等知名企业,以及一批广东本土数字化企业建立紧密数字生态伙伴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村领域资源池,为实验室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了重要载体。
将实验室建在乡村大地上
“实验室应该坚持研以致用,将实验室建在乡村大地上。”吴志才告诉记者,这就是实验室的建设理念。实验室通过构建“AI+创新应用基地、乡村振兴文化小院、乡村振兴观测点”组成的“三维—枢纽”实践基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场景。基地产生的实时数据回流至跨学科团队及数字生态伙伴,驱动算法优化与产业模式迭代,从而保持实验室研究案例的鲜活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传统乡村学研究中数据分散割裂、连续性不足、整体性不全、搜集成本高昂等问题,实验室构建了“N库—枢纽”大数据集成体系。其中,N个专题数据库,包括自研的中国乡情数据库、乡村振兴案例库、数字孪生模型库、乡村振兴政策库,积累大量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数据以及农户生计数据,为后续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大数据创新枢纽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形成覆盖全维度、多尺度的数据支撑能力,以数据驱动决策创新,为系统化破解乡村振兴现实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吴志才表示,近年来,实验室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深度参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总体规划纲要、广东全域旅游等10多项省级顶层战略,30余项决策咨询成果获国家、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2项成果转化为省级政策文件印发实施。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具有强地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必须通过持续场景验证优化理论与技术。吴志才表示,对此,实验室建立了“三维一平台”实践转化体系,AI+创新应用基地服务创新技术孵化,通过AI+文化传承保育、AI+创意数字文旅、AI+数智综合治理、AI+文化传播推广,推动创新技术在乡村场域的发展与落地。乡村振兴文化小院服务产业转化,以乡村运营主体为服务对象,以高校人才下乡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升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乡村振兴观测点服务科研创新,运用线上大数据抓取、智能传感设备监测、线下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三维综合运营平台服务持续运营转化,推动技术、产业、科研人员在平台开展资源共享、合作转化、产业落地,打通从科研成果到实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凸显文科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价值。
据介绍,目前实验室的三维基地已经走通了“从0到1”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以及“从1到N”的标准化输出与模式化推广。通过AI技术开发数字文旅产品“云趣探”,已服务超过50个历史文化类社区或街区,同时向广西进行产品输出;已在全省建设了超过20个文化小院,探索不同类型的小院发展模式。在全国布局超过20个乡村振兴观测点,涵盖云南省云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浙江莫干山和广东省广州市、惠州市、阳江市、河源市等地,累计培养超过50名硕博研究生,并形成系统化的成果集群。
未来,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将推动有组织科研,打破学科壁垒,创新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工具,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