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在南京发布

2025-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 吴楠)3月29日,AI赋能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
  据介绍,《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国际传播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人工智能篇、传播主体篇、传播内容篇、媒体和平台篇、比较与借鉴篇六个部分,概述了国际传播的整体态势和战略方向,探讨了AI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与影响,分析了多元主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协同机制,研究了内容创新对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作用,探讨了媒体深度融合与传播平台的创新发展,分析了国际经验,提出了战略启示。
  《报告》提出,在AI赋能国际传播新实践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显著增强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沟通力”,深度伪造技术显著提高了传播内容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风险大幅增加,威胁全球公共信息生态安全。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新格局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模式成为国际传播新常态。在传播内容“出海”的新趋势方面,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路径逐渐从以“引进版权”模式为主转向以本土化创作、合拍剧及网络平台自主传播为特征的多元化路径;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内容海外传播的新特点。在媒体融合与平台创新的新路径方面,平台媒体以算法技术为基础,重新定义了国际传播的内容分发权力结构,实现了传播由“大众投放”向“精准触达”的根本性转变。视频社交平台引领国际传播视觉化转向。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中国企业国际传播效能明显提升,但精准性与专业化水平仍存在结构性短板。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提出,当前,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传播格局正在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改变着传播生态。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双传学认为,要把握好本土实践与自主知识、中国主体与世界标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三组关系,“以中国为方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倡导“以中国为方法”,就是要从中国视角出发,探索更多具有全球对话价值的地方性知识。只有不断打开视野、破除迷思、转型范式,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国际传播结构重塑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话语体系与传播战略布局,推动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向智能传播模式全面转型。中国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趋于成熟。政府机构、主流媒体、企业、高校智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化、区域化、全球化角色定位,共同构建起具有明显分工与协调机制的“复调传播”新态势。
  国际传播不仅是信息的流动,而且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碰撞与激荡,还涉及信息安全与文化适应等多元话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是一个兼具时代追求、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的重要命题。来自地方国际传播机构的7位代表从内容创作、平台建设、产业运营等方面分享了当地开展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来自高校的4位学者则谈到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路径、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中华文化“和谐”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路径等议题。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