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1月17—19日,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区域交通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区域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论坛在沪举行。学者们认为,我国跨区域交通设施加速完善,有效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区域经济协作效率,交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实践探索和成就经验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和创新模式,值得总结研究。
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表示,在公路、铁路等传统运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运河经济、低空经济等热点领域近年来不断升温,亟须各界对区域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助力我国区域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与实践迈向新高度。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交通运输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共同推动我国区域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区域交通运输经济作为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对国民经济战略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提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为交通运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要积极探索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路径。
在上海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亮看来,要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出发,综合开展交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研究,不断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推动经济地理与区域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交通对区域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
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区域交通经济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