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古典主义”的形式

2024-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西方世界,古希腊堪称“古典”社会的典范。古希腊文学和哲学作品自2000多年前问世以来,一直被研究和推崇。当代西方文化界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古希腊文本和文物之所以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们从存在伊始就蕴含内在价值,也因为它们被后来的西方社会赋予了额外价值。我认为,这两种提法都是正确的:具有巨大内在价值的作品要想成为经典,需要后世文化进行系统推广;但后世文化也不能一味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古典化”,除非它们确有伟大的内在古典价值需要保留和延续。我将在文末简短地回到古希腊文学的内在价值问题。
  希腊“古典主义”的概念从何而来?我认为,这一术语不是由古代欧洲后世发明,而是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诞生,原因与古希腊的政治史有关。
  什么是“古希腊”?当人们使用这个概念时,通常指的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希腊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但事实上,古希腊的历史要比这长得多。华裔历史学家马约翰(John Ma)在他所著的一本书中展示了真正的“希腊奇迹”。在他看来,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才是古希腊城市、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期。当时,古希腊疆土辽阔,亚历山大大帝指挥军队占领了波斯帝国,建立了面积广大的国家。这次征战将古希腊文化和宗教传播到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的概念才被发明出来。
  在这一时期,希腊语一直被广泛使用,文学、哲学和科学在有关地区得以持续发展,相关创作一直延续到当代,没有明显的文化断裂。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从产生之初,希腊文化就极为尊重过去的文学作品。我们今天研读的大量古希腊文本,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视为“经典”。但它们不像《圣经》那样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神圣经文,而是被当作赞美的对象。每位希腊人都对这两部作品赞不绝口。
  荷马之名如何广为人知?在当时那个年代,许多人不识字,却可以通过公共演出的形式了解长篇诗歌,或是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段——尽管这种做法较为费时,可能要花上整整一天。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富裕的希腊精英阶层越来越多地通过书籍研究荷马的作品和其他早期文本。这种转变与公元前5世纪之初雅典崛起成为城邦的领航者有关。当时的雅典在军事和文化领域具有庞大实力。雅典海军对东部海域的控制,使雅典能够从所谓的盟友那里榨取钱财,并将这些钱财中的一部分用于建造宏伟的新建筑(包括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它被视为希腊民族最具辨识度的象征)。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雅典巩固了它的绝对领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雅典作为希腊学术中心的地位及其浓厚的文化氛围。用一位希腊领导人的话来说,雅典致力于全希腊的教育。雅典这座城市不仅促进了荷马文本等传统文本的推广和流传,而且不断催生出新式文本供后代研读。例如,在戏剧比赛中获胜的台词文本会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公共档案中,成为后代钦佩和模仿的对象。这一阶段标志着希腊“古典主义”的真正开始,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希腊文学之中。
  从公元前3世纪起,教育成为希腊阶级差异的系统性标志之一。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教育体系,它成为中世纪整个欧洲教育体系的基础。这种基础扎根于荷马文本研究以及雅典戏剧和诗歌研究。
  在希腊化时代晚期和罗马时期,随着希腊教育的发展,公民们学会使用发源于500年前或更早时期的语言。在罗马帝国,精英阶层最流行的文学表演形式之一是即兴演讲,其风格和特性来自古代历史或神话人物。演讲者被邀请进行简短的演讲,主题可能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前对其军队的讲话”。这种演讲艺术的精髓在于保持角色的身份,并且需要使用早期语言。任何一个失误——例如,不小心使用了现代词汇或表达——都可能招致嘲笑或导致演讲者丧失地位。
  这种对于早期语言的复制和模仿,以及对古典雅典文化的痴迷,创造了一种被称作“双语文化”的语言现象。直到今天,在希腊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即日常用语和精英用语。这映射出希腊文化中的“保守”或“传统”力量。即使在流行语言形式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它仍与古代紧密相连。
  因此,希腊“古典主义”可以被视为古希腊人自己发明的术语,随后被罗马帝国的精英们重新使用。在以上概述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创造希腊“古典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上,当然还存在更多的因素。荷马的史诗故事,雅典戏剧中对人类道德挑战的深刻思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妙之处……希腊思想中蕴含着巨大的内在价值。但单凭内在价值并不能造就经典:经典需要一种古典主义文化的氛围。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古人并不仅仅创造了经典,还创造了一种评价和保存经典的体系,并使它与时代相适应。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如何追随古人步伐,创造一种新文化,培育经典,并使经典在现代仍然保持活力。
  (作者系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系希腊语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本文系作者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姚晓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