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杰)10月26日,文化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省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展开交流研讨,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是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逻辑在新时代文化生产、消费、交换等领域内具体延展的结果呈现。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表示,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在扭住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上下硬功夫。组建高水平的文化领域科技人才队伍,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化提升文化产业链价值链。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的文化新质生产力,正在撬动文化变革,已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也为学术研究带来新课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丰富齐全的工业生产门类和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这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必备要素——“场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重塑着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改变着艺术本身以及整个艺术生态,催生了与数字时代相关的诸多艺术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在改变着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催生了一批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而这一现象本身亦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数字化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突破口。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然忠认为,应聚焦人工智能,推动对外文化传播的前沿突破。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对外文化传播,有助于制作多元和多样性的文化传播内容,大大提升传播效率,形成丰富、立体的对外文化传播图景。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将会带来数字内容平台的传播范式转型,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将大大提升,国家整体对外文化传播的效力将会获得更大突破。
对于如何推进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建议,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二是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高水平的文化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近年来,“文创”成为社会热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玮表示,经由“文”的创意和创造,实现对日常之物、身体、场景,乃至生活世界的“化”,这些物、身体和场景就都具有了“文”的属性,就成了有待接近与解读的文本。通过文创化中国叙事,我们正在重新改写现实世界的文化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的故事被嵌入各种文本之内,成为文本的内容。人们应保持尊重,尝试理解,既用多样化的文本充分表达自我,又用平等与悦纳之心,去解读和聆听他人创造的多重文本。
会议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