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社会学提供丰富实践

2024-07-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6月28—30日,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主题,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营养,推动建构发展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召唤

  发展社会学主要研究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受到发展社会学研究者的青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在以“努力构建新发展社会学”为题的报告中提出,社会学理论植根于现代化变迁,然而东亚现代化实践并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亟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逻辑。新发展社会学对“增长”和“发展”关系的探讨,应以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等为基本观照,基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召唤。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文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是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现代化,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提出,发展社会学承担着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现有学科资源在叙事和理论体系建构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应从如何实现发展、更快发展转向如何更好发展,超越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给出解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认为,当前的新发展社会学尚缺乏有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需要拓展研究对象、更新理论分析框架、重新诠释理论命题,直面复杂的人类社会。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认为,发展社会学需要深入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前沿,以提炼概念,并处理好理论和经验的关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友梅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动力主体;从实求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基于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坚实的基础。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认为,农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重点,需要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认为,从现代化视域看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具有全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取向,须秉持保护与发展同步、开放和共享兼备的振兴,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治理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认为,城乡关系重塑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新阶段的关键环节,应关注“半城市化”群体、乡村留守人群、农业农村问题和新市民问题,了解城乡运行逻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提出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延链补链;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业为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成斌注意到中国人口流动的二次转型与乡村振兴新机遇的关系,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产业转型,产业领域的政策调整迫在眉睫,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家本位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家正是家庭的延伸。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考虑家国关系,处理好人户分离的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处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建议,开展农民工在职在岗培训、加强常住人口管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人的城镇化问题的解决。

  年会由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河南农业大学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