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字时代技术与社会关系理论研究

2024-06-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6月22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联合虚拟教研中心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国内外参会学者围绕深化数字时代技术与社会关系理论研究,共同探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数字智能技术条件下的社会重构等问题。

  推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理论批判

  与会学者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新一轮数字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人类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社会潜在风险和隐忧,在传统政治经济结构、人类知识生产方式、技术治理模式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因此,有必要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开展理论批判,回应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

  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开展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数字资本和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意义凸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唐正东表示,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数字分析理论或信息分析理论,二是数据与生产要素关系,三是数字资本主义研究范例和对象的界定,四是数据的理论效应。应深化对“数字”本身的研究,从根本上加深对数字或者数据的理解,在深化数字资本、数字经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基础上把握数字经济的运行逻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提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要将新的对象纳入思考范围,例如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对人和社会的重构,以及技术对社会组织关系、劳动关系、情感、伦理和家庭关系形成的新挑战等,积极回应数字时代人类社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变化。

  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迭代,技术之于人类的存在发展由辅助的义肢工具转为主导的技术身体,人类之于技术的发展迭代由技术的主导者转为与机器互嵌、人机共存的技术互融者,二者已然走向一种“数字持存”状态。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俊峰认为,这种状态的转变,是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及技术演进的重要出发点。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天恩认为,数字时代的批判研究必须深入信息生态层次,以促进知识生产产品的合理配置、信息茧房的破除和数字智能环境下的人类自我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潘斌提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了人类知识的获取方式,提升了知识生产的效率,改变了知识理解的认知形式,扩展了知识应用的辐射领域,重构了知识生产的伦理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的类似人类的语言和创造力,对人类智能产生了极大冲击。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技术现实或环境基础上,因此,比超级智能和生存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的通用人工智能可能性,以及人类智能的未来走向和应对。

  辩证分析数字社会的复杂性

  与会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数字社会的关系问题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

  吴静表示,作为复杂系统的数字社会,普遍存在数字鸿沟、数据沉默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合理运用海量数据以保证训练数据集的合理性,是一个需要不断被追问和验证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徐强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其目标是既保证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相向而行,又避免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和社会活力的扼杀。

  随着数字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推进,作为新型劳动形态的数字劳动迅速发展,数字劳动问题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亚洲认为,数字劳动的崛起虽然使得“非物质劳动”概念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时间统治的金融基础,成为戳穿资本主义“魔法妖术”的强大思想武器。美国圣弗朗西斯学院经济学教授胡里奥·华托提出,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域对数字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字机器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使社会再生产中的劳动合作方式与规模发生了根本改变。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闫坤如认为,要对数字劳动正义进行考察,探究资本正义对数字劳动正义的挑战,揭示数字劳动正义困境及其深层根源,以劳动正义超越资本正义,从而实现数字劳动解放人类的根本价值,推动数字劳动正义价值回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