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新疆

2024-06-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记者 朱羿

  6月12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喀什举行。多国与会学者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新疆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潘岳表示,要正确认识新疆文化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坚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新疆,从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来了解新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来研究新疆,从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聚居地区来理解新疆,从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好交流的重要地位来展示新疆,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新疆是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前沿地区,以新疆为纽带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活力。根据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新疆已出现来自西方的小麦和华北地区的农作物;距今4000年左右,新疆东部已有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彩陶文化;距今约3500年,彩陶文化遍布天山南北,这意味着新疆已成为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历史和国际研究系主任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看来,几个世纪以来,中亚和中国一直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经贸、文化和智力交流的重要枢纽,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新疆在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和现代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当着一座独特的历史和文明桥梁。同时,现代中国和中亚国家作为当代文明史的重要参与者,与全球进程紧密相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便是这种跨区域和全球伙伴关系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的典型例证。

  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姆哈森表示,丝绸之路是最早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贸易路线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和终点埃及之间的距离虽然相隔数千公里,但双方的关系被认为是自古以来最为理想的关系之一,这种关系扎根于数百年之前,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的文明特征。

  西方对新疆的一些报道是虚假的

  潘岳提出,国际上有一种违背事实的叙事体系,将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分离开甚至对立起来,把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描述成“被同化”。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科学院院士马克林表示,新疆目前正处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荣的时代,并且预示着充满希望的未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经济增长、现代化发展,新疆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繁荣时期。

  通过比较研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清华大学伟伦特聘教授沙伯力以真实数字驳斥了西方一些媒体对新疆的不实报道:2023年,新疆有近300万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工作,差不多占新疆农村人口的1/4,新疆完全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现象。而到2022年,欧盟有23个国家仍有8.3%的劳动力处于低密度就业状态。关于民族语言的使用,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南疆地区,99%的维吾尔族人都会说维吾尔语,94%的北疆维吾尔族人会说维吾尔语;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少数族裔已经不再说他们的民族语言,比如美国的40多万原住民中,只有大约2000人可以说其母语。

  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全球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所长潘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新疆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也为世界增强“政治共同体”的内聚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表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对于确保欧亚大陆的持续发展和增强地区稳定性将起到关键作用。展望中国与中亚关系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当积极推广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探讨国家、区域以及世界的历史和国际关系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包容性,在多样性中寻找统一性。

  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