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2024-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  孙美娟)4月17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高端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生态协调、创新共同体打造等主题共话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首都高端智库报告《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以下简称《报告》)同期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硕果累累,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及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冀所有地级市实现高铁全覆盖;京津冀三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本底不断夯实;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充分拓展,群链廊实现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硕果累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表示,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经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如今已经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阶段。
  任何一个城市群,其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都是科创,而科创的基础就是创新生态体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仇保兴认为,优化创新生态体系主要聚焦科创者的自由度、企业集群、科技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创新生态体系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京津冀三地应当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形成无中心或去中心企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科创营商环境,从而优化京津冀创新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谈到,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需要构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等动态结合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将北京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标杆城市,应着力打通资本三级循环体系中的堵点,提升自身全球资源配置力、影响力,促进科技、人才、教育等要素之间的互动。
  会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15所高校智库机构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
  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