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婚育水平的持续下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关于“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调侃与讨论,这种讨论在网络上尤为盛行。近年来,中国的不婚不育现象确实有增多的趋势。与几十年前相比,选择终身不婚的人数比例正在增长。此外,许多年轻人表示,即使结婚也不一定愿意生育。一方面,这说明关于“不婚不育”的讨论相较以前更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这也迫使我们反思,中国年轻人真的不婚不育了吗?网络上的论调是否真实反映了现实?事实上,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不婚不育”的论调有其传播学意义上的成因;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所谓“不婚不育”的论调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这种认识也存在较大误区。本文使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专项调查数据,来揭示真实的状况。
2016年以来,多次全国性人口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都显示,青年人在未被满足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有上升趋势。网上流传的青年人不婚不育论调,实际上也是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身理想婚育选择的另类表现。通常我们把结婚意愿、生育意愿与实际结婚状况、生育状况之间的缺口称作未被满足的婚育意愿。生育水平高于更替水平时,人们实际生育的子女数量往往大于生育意愿,但在低生育时代,实际生育子女数量往往低于生育意愿。相关研究也把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子女数量之间的差距称作生育赤字,换个角度看,生育赤字也是生育潜能。生育支持和激励政策措施,更应聚焦青年人婚育意愿与行为的偏差趋势和特征,努力缩小二者差距,促进青年人生育意愿与真实行为更趋一致。这是低生育时代稳定或提高生育水平尤其需要重视的关键方向。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19_5825119.shtml
网上关于“不婚不育”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成为造成婚育恐惧的来源之一,影响年轻人对婚育的认知和想象,继而产生防御性的婚育焦虑和恐惧,影响年轻人的婚育观念甚至婚育意愿,因此亟须重视和引导。网上“不婚不育”的论调与其说是年轻人婚育态度和意愿的写照,毋宁说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汇聚并放大了关于婚育风险和威胁的情绪化表达。媒介信息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态度倾向、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意愿。因而,应该利用传媒的力量营造婚育友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凝聚婚育友好的社会共识和集体认同,培育积极的婚育观念,充分释放年轻人的婚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