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践智库,共同富裕理论新篇

——评《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全面乡村振兴》

2025-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乡村的发展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承载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也是难点所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全面乡村振兴》一书,是由西北大学教授苏芳团队坚持深入调研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精心编纂而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该书为学界探究乡村振兴提供了方法指导。通过解析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制度逻辑,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及未来进路,为开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领域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借助文献分析法,明确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主体范围、主要内容,揭示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为学者们构建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借助案例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个方面探讨实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基本框架,提炼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揭示实践现状与问题,量化实践效果,总结实践经验,为新时代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现实指导。

  该书为政界制定政策制度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从制度环境、制度结构等方面回溯乡村振兴的制度逻辑轨迹,探讨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系统阐释乡村振兴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框架,为进一步优化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对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梳理总结,也可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对产业发展的探讨,可启发政策制定者从资源要素、发展政策、项目建设、利益联结、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布局规划,为制定更具针对性、可持续性的产业政策指明方向。

  该书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归纳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乡村振兴的实践框架,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富裕、乡村治理、支撑保障五个维度探索实践途径,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落地,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在生活富裕方面,基层工作者可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从认知水平、生计策略、综合素质等方面出发探寻可行路径。在支撑保障方面,基层工作者在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还需重视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不均衡性,以有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该书为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提供了观察窗口。通过阐述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实践模式、实践效果,能够让社会各界了解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激发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的探索表明,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多主体的互动协调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的潜力、机遇及需求,可吸引社会各界发挥自身优势,在品质提升、外观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以推动形成多方共建共治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是“三农”理论创新的大时代。该书从理论、历史、制度角度阐明了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富裕、乡村治理、支撑保障方面探索了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指导及决策依据。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该书为中国乡村走向繁荣、可持续的美好未来提供助力。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