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研究三十年

2025-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落下帷幕整整30年了。30年来,但凡参加那次大会的人,无论中外西东,无论政府民间,无不因那次大会的欢声笑语、万丈激情、团结合作、众志成城、美好愿景、丰硕成果和友好款待而刻骨铭心,激情燃烧,难以忘怀。为纪念北京世妇会30周年,全球妇女峰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气度,以“北京+30”为契机,加速《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面落实,为全球的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0/t20251016_5918989.shtml

  三十年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的隆重召开,于世界而言,是通过了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确定了十二个优先关切领域,让全球妇女事业有了崭新的共识性目标;于中国而言,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打开了连通国际的特别通道和全新视野,因此学界通常将这次盛会视为国内妇女/性别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分水岭。然而,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这次盛会还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性别流行话语演变的新路径。伴随着北京世妇会“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导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女性主义的性别话语在本土语境下完成了落地、发酵、吸纳与重塑的过程。回顾三十年来国内性别流行话语的演变,可以发现作为其核心概念和议题之一的“平等”,在各个阶段的叙事中展现出颇为不同的画像。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0/t20251016_5918990.shtml

  1995年,我有幸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当时,我还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博士生,参加了“女教授和女大学生”和“妇女群体与妇女救助”两个论坛。1997年,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使我有机会实践性别教育的理想。北京世妇会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感受到大学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不仅是因为大学教育中性别教育有所缺失,更是个人在教学中的种种境遇,促使我进行一种具有反思性的行动实践,通过教学和学生一起思考自己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开创性别平等实践的可能空间。1998年,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社会性别研究导论”;1999年,将这门课开设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经由这门课,我近距离地接近了当代大学生,通过他们的课堂提问和讨论、课下交流、小组作业和期末论文,深刻感受到教育和时代变迁带给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年轻人勇于性别平等实践的行动力。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0/t20251016_5918991.shtml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