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模型时代的社会科学

2025-0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即使在短期内没有出现基于生成式模型的超级智能,现有“中等水平”AI模型缺乏反思的大规模应用也会给社会带来大量冲击。这些冲击本身是社科可以也需要介入的。与此同时,社科领域同样会受到中等水平AI的冲击,原有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削弱了它建设性介入AI应用的能力。单纯的休克式压缩无法解决社科与AI冲击的适配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启动变革科研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深入讨论。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0_5867672.shtml

  大语言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这一议题已经得到广泛讨论。大语言模型可以直接用于学术研究中的实质阶段,例如有研究探索用大语言模型辅助人类研究者建立因果推断模型、建构社会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编码分类等。大语言模型还可用于辅助学者的学术生产,例如辅助学者写代码进行数据分析、从事多语翻译、修正文章格式、检索学术文本等。在大语言模型助力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都有较大提升的潜力。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0_5867673.shtml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使命。这一进程不仅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本土问题,也亟需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展开对话与深入互鉴。在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仍面临“三道鸿沟”,即语言鸿沟、工具鸿沟与传播鸿沟。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突破这些鸿沟,深化中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可能。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hx/shx_sxk/202504/t20250416_5869436.shtml

  在AI技术盛行的时代,我们不仅仅要谨慎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增益和变革,也要坚守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和优势:作为理论引擎,突破数据拟合局限,提出真问题与创造新理论;作为伦理锚点,坚持人本关怀,守护伦理实践;作为方法基准,与AI协同互嵌,构建出更为全面且具解释力的研究范式。未来社会科学的突破,可能不在于“传统”与“AI”的竞争,而在于两者的创造性结合。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hx/shx_sxk/202504/t20250416_5869435.shtml

  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不是简单追求科技实力的领先,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富人文关怀的智能文明范式。在2025年2月举办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中国主张“以人为本”的AI发展观,强调“人工智能服务公共利益”,保障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为人类提供福祉,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风险。这与西方个体权利本位的伦理形成互补。发展中国特色的通用人工智能道路的关键是突破单纯的数据驱动,转向更综合的价值驱动范式。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不仅是数据的矿藏,更蕴含着科学智慧和价值航标。要通过“理”(规律认知)与“心”(价值判断)的双螺旋结构,以价值体系指导智能体的决策与行动。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0_5867674.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