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召开的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3/t20250325_5859734.shtml
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领域领导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改革部署。由于社会工作部业务条多、面广、线长、块大,涉及范围广泛、事务繁多杂乱,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基于全国多地的实地调研,笔者概括了以“四问”为抓手,从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目标规划等方面着眼,以期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开展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社会工作者也成为党和政府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得力助手。因此,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必须适应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就业方式不断涌现,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构建回应型社会工作体制既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服务群众、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回应型体制是对新时代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各领域的具体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新体制依靠协商和服务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建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自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其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建构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彰显“以我为中心”的文化气象。“县域”“伦理”和“关系”是重要的对话和建构范畴。其二,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建构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的场景化实践,实现“以我为本体”的实践自觉。“服务”“治理”和“生态”是关键的聚焦点和议题转向。其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建构必须迈向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话语创造,增强“以我为目的”的发展自信。“概念”“命题”和“范式”是核心的脉络和建构理路。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2/t20250225_58489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