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0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国将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不仅意味着还有数千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常住人口,更意味着中国城市发展和建设将继续服务于更多的市民群体。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词汇“韧性城市”,其更多聚焦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灾害防控等物理空间的“安全韧性”,核心理念是建设“海绵城市”。然而,随着新时代我国整体社会面临的全球生态、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与国民心理结构的变迁和调整,“城市中国”时代的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更需重视培植城市的社会韧性。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23_5841938.shtml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从历史演变来看,虽然有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到开放的趋势,或存在封闭(坊市制)—开放(街市制)—封闭(单位制)—开放(街居制)的往复,但国家权力始终是主导街道等公共空间命运的核心。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资本开始成为决定城市空间的另一大因素。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更多受到权力逻辑、资本逻辑的制约,需要更加注重生活逻辑,以达至三者的平衡。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23_5841937.shtml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韧性安全城市具有较强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预防和抵御内外多种风险冲击。近年来,国内重特大事故不断出现,同时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这些情况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自然和社会复合安全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应持续提高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17_5836339.shtml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建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文化治理正在成为推动城市业态发展、功能优化、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注入了新活力。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2_5804666.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