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社会调查的访问技术及其影响

2025-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对于数据生产者来说,调查数据的汇总和发布为量化研究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而数据的搜集更像一场访员与社区、答话人、受访者建立“关系”、获取信任、中立互动、如实记录的“田野”之旅——以问卷为“器具”,访员延伸了研究设计者的眼光和视野,化作社区与家庭环境的参与式观察者、有限时间约束下的结构化访谈者。只有还原这一过程的困难和权衡之道,我们才能理解社会调查在知识生产中扮演的综合角色,同时,量化研究者才能加深对数据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使用好数据。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SS”)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收获一份真实、可信、有效的问卷,需要突破社区、家户、受访者三道“门”。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07_5831431.shtml

  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其实,他也曾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近年来学术界开展的系列大型社会调查,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正确开展调查提供了方法的参考。在大型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不仅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也决定了调查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可靠。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需要动态调整。访员要通过中介或者靠自己实现从陌生到建立信任,使受访者接受调查,在访问过程中平衡专业关系,访问结束后维护好延伸关系,达到让“正确的调查”来帮助“发言”。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07_5831432.shtml  

 

  近年来,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依靠课堂讲授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重考核轻实践,在“入脑入心”方面效果有限,全方位实现育人目标仍有待在隐性课堂和实践育人上拓展多样化渠道。笔者在实际工作和调研中发现,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社会调查项目能够切实提升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培养责任感、勇气、奉献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调查是一种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教育培养和学术发展模式,其立德树人元素值得被进一步重视、挖掘和推广。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07_5831433.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