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趋势,家庭化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形态。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生活、学习的青少年往往在社会融入、教育公平、身心健康、犯罪预防等方面存在困境,因而结合中国流动家庭的现实背景,探索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应对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保障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因此,针对流动青少年由于缺乏陪伴或难以适应流入地生活等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强关心关爱。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7_5805272.shtml
自伤对自己身体的生理性伤害是直接的,容易引发潜在的生理安全风险问题。尽管自伤存在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但从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问题的防治角度看,自伤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应。自伤的消极效应集中体现在自伤与自杀障碍的关系上。比较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自伤行为会明显增加个体自杀风险,因而成为自杀的风险因素之一,是自杀意图有力的预测指标。自伤的积极效应指自伤个体至少当前境况不具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或行动等重大负性后果发生的可能,而且个体具有脱离当前情绪困境的强烈动机。自伤是个体自我为挣脱当前困境主动采取、尝试的一种手段,也可能是多种问题解决选择中个体意义上较有效果的措施。可见,自伤是一种自我积极发展的线索,成为个体竭力回归自我成长正常路径的外化。这种积极因素透露出此时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机会和可能,呼唤心理问题恶化阻断的外在力量的及时介入。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7_5805273.shtml
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个人成长以及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趋势。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弥补传统心理治疗手段不足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手段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提高心理问题筛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治疗。一系列辅助心理健康筛查的数字化工具已逐渐被开发和应用,如聊天机器人、大规模社交媒体分析和可穿戴设备及其相应软件程序等。借助数字化工具,通过系统、无感知的数据收集,学校能够更广泛、更高效地积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时状态和变化态势,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扩散和加剧。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精准识别和实时分析,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实现尽早预防、及时疏导、精准干预,有效控制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心理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7_58052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