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人类学的兴起为当代人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其跨学科研究模式的日渐成熟使人类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有效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新领域,消除了自然科学仅仅关注物理变化过程的片面性,为我们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生态系统提供了整体性理解。其次,人类学无论在气候变化还是在海冰研究上均注重将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方法论与政策应用,无论在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复原力评估上,还是在寻找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解决方案上愈来愈发挥着关键作用。最后,对传统生态知识的深度发掘将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连接在一起,将田野方法同时运用到原住民社区与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了知识共同生产模式,并赋予传统民族志研究以新的意义。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1_5804349.s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一步,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迄今已经进入第四年。在这四年中,长江生态环境衰退得到有效遏制、水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长江生态系统保护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这为推动退捕渔民生计的有序替代、促进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奠定了政策基础。在肯定禁渔成效的同时,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除了需要一以贯之地共抓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大保护,我们还应当思考退捕渔民的陆域生计嵌入及其文化调适问题,以期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过程中重构人—水关系新秩序,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1_5804350.shtml
与陆地上的环境问题一样,海洋环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生物资源衰退、海水污染、海洋垃圾、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湿地锐减等一系列我们所熟知的海洋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不过一两百年之久,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消费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时代的海洋类似一种莫斯所言的“整体性社会事实”,人类社会与海洋相互嵌入,融为一体。通过人—海、人—人的互动交流,形成了一个个流动的、跨国跨社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或体系,中外历史上的海洋文明皆由此产生。“脱嵌”一词描述了人类与海洋关系的现代性转变,从嵌入融合为一体的关系转变为一种互相分裂和对立的关系,海洋成为政治、经济和陆地思维宰制的目标,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21_5804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