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是现代财政运行的核心,预算制度则体现为国家对预算权力作出的法律规定和基本制度安排。预算制度嵌入国家治理结构之中,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预算法》,落实了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的法律保障,对规范政府行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阅读原文)
预算改革的目标从理论上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预算改革在执行过程中牵涉到一些基础工程建设问题,涉及的利益层面也很多,可以先从技术层面加快推进。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二是要加快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三是要进行财政管理改革。四是要增强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阅读原文)
回顾我国新时代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进程,有两个趋势特别值得关注。一方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我国现代预算制度改革建设呈现出加速态势,形成“双螺旋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现代预算制度改革沿着“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提升能力”的主题主线和递进逻辑发展,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绩效为目的,以提升预算能力为新着力点,预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阅读原文)
后疫情时代,欧美国家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特别值得引起关注。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将是在出现重大偏差后是否以及如何修改基于规则的框架。各国政府在大流行后的环境中面临艰难的选择。无论恢复或修改规则的路径如何,稳健的财政制度和中期框架对于在过渡时期保持政策的可信度都非常重要。 (阅读原文)
要回答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对象是什么,首先是要搞清楚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内涵,其次是要搞清楚当前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未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心:一是深化非财政拨款收入管理以及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健全资源配置效率制度,包括转换绩效管理重心、优化支出结构,三是严格规范预算调整调剂,四是推进预算公开标准化以及加大预算知识普及。 (阅读原文)
中国的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历程主要围绕着以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的公共财政改革、民生财政改革以及民主财政改革逐步展开。当前,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财政压力以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同时,艰巨的发展任务,对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应把握收入端和支出端两个重要领域。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关键环节首先在于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其次,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最后,夯实现代预算治理基础。 (阅读原文)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财政预算监督领域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国式预算制度的民主优势。近年来,各地人大在推动政府预算公开,实行人大和政府共享财政信息,完善初步审查环节,改善预算权力结构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法治建设、审计监督工作呈现新气象。 (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