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1月3日,江苏省社会学学会第八次会员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与江苏社会学新作为”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30周年会议在南京举行。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江苏社会学新作为”,从文明发展、智慧社会、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吴楠/摄)
从文明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致辞(本网记者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致辞(本网记者吴楠/摄)
江苏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致辞(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及该校社会学学科的办学传统、创新举措与经验。他提出,2024年恰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创办30周年。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社会学学科发展,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新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称江苏省社会学学会是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有影响力的学会,并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创办30周年表示祝贺。他提到,会议主题反映了江苏省社会学界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期待社会学界同仁携手奋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江苏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期待与会学者围绕议题为江苏省社会学发展注入新活力。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吴楠/摄)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林飞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吴楠/摄)
“近几年来,我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把文化、文明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其意义还不仅仅是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人口分布,更是一种新的、产生世界影响的文明形态。破除“文明与野蛮、蒙昧对立”的分析框架,文化和文明有差异和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民享有自由生活权利的基础上。破除“文明冲突”的新冷战分析框架,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应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应是交流互鉴、和谐共生。
“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需要有一个新的相处方式。”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高峰提出,人类的全球共生条件已经形成,但人类的全球共识关系尚未达成。共生主要涉及经济问题,共识体现的是文化问题,是要达到价值观、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相互认同,这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即费孝通提出的“心态问题”,其学术主张是“美美与共”,这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人的共同善意。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创新
近十年来,全球性人工智能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程显著加快,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和渗透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林飞提出,要增强智能社会安全与稳定,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防范、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中的嵌入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惩治数据网络智能犯罪,预警军事武器智能化风险,加强人工智能规范性监管,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造福全人类。
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网格化、智能化治理初显成效,但也面临着社区工作者数字化技能不强等问题,对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卫建议,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数字素养,积极加强智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对基层治理的“赋能工程”。深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创新。
2021年,淮安市政协引入数字技术,通过扫“码”实现群众全过程参与协商议事活动。近三年来,淮安全市1700多个基层协商议事室采取“码”上议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95万余个。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汪倩倩表示,淮安“码”上议实现了基层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议事协商中的“共同性在场”和“全时域互动”,但也可能会带来威胁。因此,在推进数字治理的过程中,既要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协商民主运行难题,又要充分利用技术—组织—环境的互构关系,强化党的领导,警惕“数字鸿沟”“沉默的螺旋”等问题。
谈及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常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继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呈现一定的替代效应。同时,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受到人工智能应用“机器换人”的替代效应越弱,他提出,根据人工智能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预警,健全劳动者就业保护制度,优化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耿车模式”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类型。“耿车模式”主要采取简单加工的方式,以制造工业为主发展家庭副业。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带领团队实地调研江苏宿迁耿车镇和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耿车镇调研时发现,耿车镇早期繁盛的废旧塑料产业不复存在,而是转向了家具生产、电商销售。光武镇则边发展边治理,推动废旧塑料产业向深加工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度。”陈阿江说。
“经济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但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素质,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句空谈。所以,要瞄准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沙勇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提高民生保障领域的社会支出,从而形成民生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晶晶关注老年人面临的社会疏离风险,她提出,社会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融入水平。相对于具有代际“数字阻抑”效应的家庭反哺,非正式的朋辈互动和正式的数字支持服务,对于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更有帮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戚晓明分析了社区教育如何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教育通过各类活动、平台、空间的搭建,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事务,实现了基层社会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协同治理”的转变。最终让社区邻里由“淡漠疏离”向“守望互助”转变。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负责人顾辉从军事社会学的视角汇报了关于国防动员的经验与启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安分析了服务购买正式合同和隐性合同的不同特征。
会议由江苏省社会学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承办。会前,江苏省社会学会第八次会员大会暨八届一次理事会议举行,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许益军讲话,该理事会议审议通过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情况报告、监事工作报告等,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负责人。成伯清当选第八届理事会会长,陈友华、吴愈晓、陈阿江、张卫等13人当选为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