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社区”洪山实践校地合作研讨会在汉举行

2024-07-02 来源:长江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原题:学点翠玩剪纸看汉绣,洪山区非遗在社区

  6月28日下午,由武汉市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非遗在社区”洪山实践校地合作研讨会在汉举行。会议围绕洪山区书城路社区、洪山区林屿岸春天社区的非遗实践为例,从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武汉多所高校的非遗研究人员就植入式的“非遗进社区”转变为造血式的“非遗在社区”展开讨论。

洪山区书城路社区开展主题活动

  书城路社区目前有剪纸、兽形布艺秀、泥塑等方面的3名非遗传承人常驻,辖区内还有主打纺织文化的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目前社区组建了“非遗工作室”,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开设体验类课程,今年5月举办的“非遗点翠发簪传承千年之美”通过讲解点翠艺术的历史,教授点翠发簪制作技艺,提升居民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同时,书城路社区还依托传统节日,将非遗项目融入其中。今年端午节前后社区开展了“潮玩端阳‘粽’心齐 共享安康乐翻天”活动,以端午节这一民俗场景展开,融入画蛋、制作绿豆糕等非遗活动,营造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此外,书城路社区以非遗作为载体来开展主题活动,如借助剪纸艺术呈现“睦邻幸福社”八支团队的积极面貌。

  而林屿岸春天社区也通过青苗成长、青兰花开、青松学院、非遗等系列公益课堂来进行国学经典、文化艺术、健康养生、红色历史、非遗传承的文化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该社区通过结合二十四节气打造楚香的公益课程,联动辖区内的高校教师在社区开展茶艺师的培训课,以此带动辖区居民就业。

“非遗在社区”洪山实践校地合作研讨会

  今年5月-6月,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洪山区书城路社区为田野点展开调研。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教授孙正国提出,将植入式的“非遗进社区”转变为造血式的“非遗在社区”,这就要社区居民不只是非遗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非遗的传承者乃至缔造者。与会人员就如何利用社区的文化土壤,让社区居民爱上非遗、主动传承非遗,同时充分发挥非遗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展开讨论。

  中南民族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柏贵喜表示:“非遗不是一个人的,而应是一群人的。以大理白族新华村为例,这个村通过一群人都做银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传承人的收入在百万左右。”武汉纺织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教授叶洪光介绍道,该校从2003年开始探索非遗的运用,在鄂州、武汉等地都曾开展“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非遗在社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平衡公益性和功利性的问题,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发挥其效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日红说,在社区以非遗来作为一种疗愈课程,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也在做艺术疗愈的探索,后期也会走进社区进行试行。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姚伟钧建议,要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非遗传承的新环境、新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黄永林教授、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教授、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原非遗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王建军、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任理华与会研讨。

关键词:非遗;社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