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日至3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主办的第九届文化与经济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主题,论坛特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围绕主题就文化与经济融合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涛,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等出席本届论坛。
中央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致辞 主办方供图
论坛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主持。李计勇致欢迎辞,他表示,本届论坛是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自2021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高水平全国性学术论坛,对于中央民族大学意义非凡。他指出,本届文化与经济论坛的召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强调,中央民族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加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家底”的系统化梳理、深度化研究和大众化阐释,突出各民族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发展与奋斗历程主线,从根本上阐释好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精髓特质,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的民大力量。
黄群慧致辞并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先项与着力点”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关注两条主线,即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安全的关系。他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方向要解决好供给侧、需求侧与经济治理方面的新挑战和新任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比重,打造数字经济驱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模式,消除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共享发展鸿沟,构建全社会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体系,确立产业安全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对地方招商引资的制度化协调,把握经济政策的优先序和着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平行论坛 主办方供图
论坛主旨演讲第一、二阶段分别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金融系主任潘越主持。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以“创新模式的异质性与南北创新能力的差异”为主题,描述和分析了南北地区创新体制的演变轨迹以及创新能力从北强南弱到南强北弱的演变轨迹,从而对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事实作了分析。他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的外部冲击,南北方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创新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应对措施选择上的差异,这影响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但统计数据上2015年前后才突显。北方更多地延续了外延式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南方则相对多地选择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验分析也表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化是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及其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与创新方向”发表演讲。他表示,随着时代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改写和重构世界经济版图。数字经济时代酝酿了数字企业新形态,数字企业给传统企业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颠覆性创新、替代性竞争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他指出,数字经济要以不断突破底层数字技术,加强数字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使金融资本实现战略投资的长期主义为创新方向,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李曦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经济发展力量源泉”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源泉。他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提出,一直以来,我们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做到了极致,未来须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富国强民的目标。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他从分工、规模范围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回答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同时,阐释了中西方不同价值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异质性影响,并从不同文明历史出发评价了经济发展现实。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发展现代经济的所有核心要素,如果能够很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那么中国经济就会长期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程霖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及其现代转化”为主题进行演讲。他指出,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宝贵“基因库”,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在广度上至少涉及17类经济范畴,在深度上触及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要素,构成了具有逻辑关系和内在结构的语义网络,鲜明地展现出汉语构词、时代化和层次性的特征,同时具有解释经济社会现象、推动经济社会实践的功能,为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世界提供了思想动力。他表示,不仅要识别概念体系的“全貌”,还要积极地从概念体系中汲取精华,对有益成分加以现代转化,从转化原则、转化对象、转化方式、适应性要求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概念的现实价值,提炼出中外融通的标识性概念,激活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论坛围绕“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社会发展”主题举行8场分论坛。论坛入选论文作者代表分别就文化与经济领域相关热点问题、重点课题进行交流与分享。论坛邀请文化与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分论坛上汇报的论文一一进行点评和讨论。论坛理事会还将结合专家点评与分论坛讨论情况向《经济研究》推荐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经《经济研究》编辑部审定,将进入本刊匿名审稿流程。
闭幕式环节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总结。谢谦对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团队的精心筹备和各位专家学者对文化与经济论坛的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经文化与经济论坛理事会决定,第十届文化与经济论坛将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举行。
此前,9月2日下午,文化与经济论坛理事单位代表举行了本年度工作会议。会议上,主办方代表们汇报了第九届论坛的筹办情况和第十届论坛的筹办计划,随后,与会代表们讨论了未来文化与经济融合研究领域中可能的前沿与重大问题,以及论坛未来发展事宜。广大参会者表示,通过本次交流分享,大家加强了学习和探讨,聚焦了前沿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洞察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将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学术与实践力量。
据悉,文化与经济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内蒙古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以上单位按名称音序排列)联合发起,旨在持续推进文化与经济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论坛自2015年举办首届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经济社会新形势、新发展、新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事关我国文化与经济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让文化与经济论坛有了更新、更明确的发展方向。文化与经济论坛将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广大经济学者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推进文化与经济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