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都市圈建设持续“提质增效”

2024-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不仅承载着人口聚集、产业升级的功能,还肩负着重塑经济社会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的使命。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迭代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都市圈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扩张和人口集聚,而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都市圈“提质增效”,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都市圈“提质增效”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都市圈建设,并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为都市圈建设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释放了要强化都市圈“提质增效”制度保障的强烈信号。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集聚人才、资金、技术和数据等生产力发展要素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承担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使命。通过发挥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提质增效”是都市圈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逐渐渗透到都市圈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催生了元宇宙、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大量新兴产业,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都市圈内的跨地区经济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生产要素在都市圈内部实现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了产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都市圈经济结构。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升级改造的传统产业形成了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都市圈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都市圈“提质增效”对提升都市圈的经济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人才要素培育以夯实都市圈“提质增效”的劳动力基础

  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对接,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的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的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流动性;统筹都市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鼓励经验丰富的职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构建多层次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以促进劳动力在都市圈内的有效配置。打破户籍、地域等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促进人才在都市圈内的自由流动;完善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建立都市圈共需人才认定目录,鼓励并支持共需人才服务都市圈,将人才跨区域服务纳入人才后期资助考核。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推动都市圈“提质增效”的劳动资料迭代升级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由于劳动资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提质增效”成果。因此,一是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让科技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二是通过建设高水平科学中心或科学城为牵引,前瞻分析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充分衔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推动在都市圈范围内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共享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建立都市圈常态化招商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围绕链主企业梯度培育链属企业、链式催生“有根”企业,建立“链主企业+配套企业+产业投资基金+中介机构+领军人才”资源库并动态更新。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创新主体权益、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通过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效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拓宽都市圈“提质增效”的劳动对象范围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对象的拓展与利用离不开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需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是完善土地市场体系,推动都市圈土地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优先用于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科技信贷服务;探索设立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加强科创基金、信贷、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三是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挖掘。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绿色低碳已成为“提质增效”拓展的重要方向,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及产业淘汰转移统一约束性制度,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三是构建应急预警联动体系,对区域环境监测应急工作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数据管理、协同制定应急预案,提升都市圈污染突发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敏捷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