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社会学学科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

2025-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2025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10月12日,一场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该校召开。来自全国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社会学学科发展、民生福祉、数字社会、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学学科建设注入新思想、新动能。
  河海社会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海大学肇始于1915年,由近代的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副校长邓成介绍,在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自2003年获批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跻身全国16所拥有社会学博士点的高校行列,2022年社会学学科获评江苏省重点学科,如今已建成水利部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出版“环境与社会丛书”10余部,2022年牵头创办的学术集刊《环境社会学》连续三年入选CNI名录集刊,成为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目前,河海大学社会学科建立了社会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博士点,移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翼表示,河海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依托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位优势与学校特色,在移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人口老龄化与迁移流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移民社会学领域,河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获批创建水利部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如今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移民领域的研究与培训中心之一。河海大学是国内率先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并且是东亚环境社会学网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的永久署名单位。他希望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抓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新的发展跨越,不断创新、再攀高峰、再铸辉煌。
  共话智能时代难题破解路径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加速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已从“跟随为主、引领为辅”向“引领为主、跟随为辅”转变,走进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宋林飞表示,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这三种主体正在加快构成现代新社会结构,其中大量未知领域有待探索。在就业方面,“机器换人”虽减少人工总需求,但也催生了新就业形态。需警惕人工智能的资本导向性、数据导向性、技术导向性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构建人工智能发展利益公平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他主张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
  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已成为当今社会运转的核心机制,但2020年后,人们对新技术的态度从拥抱转向质疑、批判,思考如何应对其带来的多重转变。在谈到数字社会中的哪些转变值得关注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特别提到了现实的建构方式、运行的底层逻辑、数字社会的分层、数字社会的信仰。“原先我们认为科技发展会解放生产力,让人们变得更悠闲,但事实是加速发展的社会对人类身心的压榨是前所未有的。”他说,整个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这个社会自我监控能力增强,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反思能力的增加?学科究竟是开展制度性反思,还是沦为镜像式的被动反映,这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多维度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谈到社会学如何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社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一定涉及多学科的思考,需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三科并列、相互交叉、各得其所、努力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提出,我们要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前提下,以新发展观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汇报了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生福祉模式探索,他提出,民生福祉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社会政策的现代化转型历经生计福祉——普惠福祉——共富福祉三个阶段。他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讲究,我国社会政策在当下和未来应以加固普惠福祉和追求共富福祉为目标和方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则谈到了青年的政策地位。他提出,要充分注意到当代中国青年世代的社会脆弱性,由此出台有针对性、整合性的社会政策进行援助。国家不单要关照到当前的青年就业危机,还要关照到城乡青年的平等社会融入需要,以及青年世代的可持续生活相应的可持续财务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谈到农民组织起来的动力机制。他认为,传统农业型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加剧,农民群体进一步分化,正在形成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特殊利益需求,只有找准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找到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结合数十年对苏南模式的调研提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而且一定包含着生态环境的维度。相关问题需在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系统”中寻求根本解决方案。
  大会上,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学者分为社会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现代化三个分论坛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由河海大学主办,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承办,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南京市社会学学会支持。
 
大会开幕式现场 河海大学提供

与会学者合影 河海大学提供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