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昆明讯(记者吴楠 张培君 通讯员张玉强 李静)9月14日,“第三届中国式养老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养老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围绕养老产业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交流,共探数智时代智慧养老新路径。会上,“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联盟”正式成立。
会议现场 云南大学提供
“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联盟”正式成立 云南大学提供
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理论和制度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客观辩证看待老龄化发展新形势。老龄化既会带来诸多挑战,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提出,未来,云南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关注养老领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养老与社会保障不仅关系老年群体的福祉,也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翟振武认为,当前中国式养老既要回应现实需求,又需在理论创新上不断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并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强调,中国正迎来第二次老龄化高峰,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使“中国式养老”研究更具战略意义,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理论和制度模式,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蒋红提出,当前迫切需要以学术研讨为平台,凝聚各方智慧,推动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中国老龄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特色养老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学理基础。
推动养老产业与事业协同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已经出现“老人土地双托管”“互助养老”“供需适应性匹配”等创新实践。“这些实践可以有效破解农村养老困境,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认为,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应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县域统筹为抓手,有效整合资金、土地和服务资源,既发挥“孝亲敬老”的文化优势,又实现养老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该制度虽然已实现全民覆盖,但仍有待完善。谈及怎样构建覆盖城乡、分层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闽钢认为,未来制度改革应以“公平性”为核心,通过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完善个人账户积累机制、优化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构建以国民基础年金为核心的普惠性养老保障体系,从而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推动社会公平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养老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正迈向全产业链整合的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提出,应激活金融与保险工具,释放老年需求;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质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协调发展;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强老年友好型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养老产业与事业协同发展。
人口数量负增长与人口结构老龄化交织,正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提出,人口老龄化本身并非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经济社会变迁与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不匹配。为有效落实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十五五”时期,我国应重点在构建老龄科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夯实财富储备、推动公共服务适老化转型等方面发力。
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金营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但作为人口大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更蕴含着“规模回旋空间”的独特优势。人口大国可通过多层次、多主体、技术嵌入的组合策略,把原本被视为负担的规模转化为“规模红利”,显著提高单位劳动的有效抚养量,能够在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形成互相转化的效能与动力,从而把潜在负担转化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红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提出,旅游活动对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具有更高的心理边际收益,能更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改善心理健康。为此,他建议将“老年旅游”纳入老年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群体对医疗资源的依赖,并降低社会照护成本。
中国式养老是实现老龄文明的必然要求
从古至今,养老模式始终随着社会形态动态调适。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认为,进入智能社会后,数据、算法和算力推动机器具备感知、认知与决策能力,传统养老逻辑已无法应对新的现实,需要重构适应智能社会的养老制度。一是在“谁来养”方面,智能时代的养老主体在保留现有养老主体的同时,增加了企业、数字人及机器人三种主体形态。二是在“怎么养”方面,需推动观念接纳、设备适老化改造、服务伦理规范和智能学习支撑,从而实现智慧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AI技术在推动养老服务升级的同时,也可能因数字鸿沟和算法歧视等问题带来“副作用”。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提出,中国式养老是一个科学、文化与治理的综合命题。面对超大规模人口、复杂的治理结构和显著的区域差异,应在科学、文化、话语和治理四个维度重构养老体系,坚持“技术向善”,推动数智普惠与价值对齐,确保数智技术真正服务于老年人的福祉。
“中国式养老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其核心在于传统孝文化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结合。”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强调,中国式养老的底层逻辑是跨时间的资源配置,既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也回应精神关怀。未来应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实现所有老年人“有保障的尊严、有温度的智能、有参与的晚年”。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静认为,当前养老服务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少,中国式社区养老不在“外延扩张”,而在“功能嵌入”与“资源吸纳”。一方面,通过机构、人员和专业等有机嵌入社区,推动形成“小而精、近而全”的服务模式,实现养老功能在空间与组织层面的精准融入;另一方面,则需依托党建引领,吸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与多元资源参与,在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中化解结构性约束,推动社区养老走向普惠化、精准化和可持续发展。
与会学者合影 云南大学提供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式养老既是回应亿万老年人现实关切的民生大事,也是实现老龄文明的必然要求,要在理论创新中形成中国自主的老龄科学知识体系,在制度建设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统一,并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中推动养老服务走向智能化、人本化与普惠化。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议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