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社会政策与东北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21日至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联合举办“地域社会政策”第一届年度学术论坛——“地域社会政策与东北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聚焦地理、文化、经济等地域空间要素对社会政策的影响,揭示不同层级政府(省、市、县、乡镇)的政策差异与互动机制。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加论坛。

会议现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在开幕式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聚焦地域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强调其对于揭示央地政策差异化设计、提炼中国经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论坛设主旨演讲、平行分论坛与青年学生圆桌会议三个单元。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系统剖析东北边境乡村发展的核心挑战与发展路径。在总结边境乡村面临的人口流失、缺乏新兴产业、老龄化严重等困境的基础上,邴正认为,东北边疆城乡融合发展的出路在于落实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五大安全要求;大力扶持边境地带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以北大荒为研究案例,从科层制与单位制的理论视角,深度剖析东北社会政策的结构性矛盾。他提出,破解“科层制—单位制”嵌套逻辑,根本在于解决科层制问题,切断身份与权利的制度性联结,进而实现“去社会化”,弥合国有单位与地方社会的权力鸿沟,推动普惠性社会政策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红以R县地方性的创新治理模式——“生态总长制”为样本,系统阐释了边境生态协同治理的创新路径与理论价值。“生态总长制”通过制度整合、机构整合、职能整合、技术整合、岗位整合“五个整合”实现了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一模式将破解“职责同构”导致基层治理的协同困境与技术—制度适配性所引发的治理矛盾。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赵德余聚焦社会政策方法论的体系化构建,创新性引入“具身性”维度。政策研究可尝试性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身体叙事范式。他主张通过“政策病理学”视角,识别政策问题的本质,提升政策诊断与设计的科学性。同时,反思当前政策研究过度依赖定量统计的问题,呼吁重视规范分析、价值判断与系统思维的结合,推动政策科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与深度整合。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教授蒋国河基于全国四省四县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创新路径。他发现,农村“空心化”程度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区域特色产业支撑、社会保障完善度及文化传统保留等均起关键作用。因此,推动城乡融合需着重强化县域经济、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并警惕公共服务过度上移带来的返贫风险,重点在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实质均等化。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基于全国八地社会组织参与零废弃社区的实践案例,提炼出从“悬浮型”到“嵌入型”创建模式的连续谱系以及从支持性策略到培育性策略、服务性策略和政策倡导策略连续谱系。研究揭示,社会组织在创建可持续生态社区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实际上是特定社区的时空结构与社会组织行动策略相互建构和匹配的结果。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黄晓星立足全球城市的比较视野,建构性提出文化动力驱动的三重机制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更新路径区别于西方的市场主导模式,以文化保护、文化再现及文化创新为核心引擎,并通过政策协同激活城市文脉,具有更强的政府主导性与人民主体性。社会学视角的引入有助于超越单一的物质与经济维度,关注城市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实现“人民城市”的理念。

  “平行分论坛一”分设“地域转型发展与地方社会基础”和“地域转型发展与城乡社会政策”两大研究主题。“地域转型发展与地方社会基础”单元深入剖析支撑东北转型的深层社会文化土壤,研究视角多元,融合实证分析、地方文学解读与国际经验,深刻阐释地域转型的“社会基础”。“地域转型发展与城乡社会政策”单元聚焦社会政策实践如何响应和塑造地域转型,紧密结合东北城乡实际,从历史农业革命到前沿数字乡村,从国营农场到工人家庭,探索社会政策在地域转型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效能。

  “平行分论坛二”分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和“产业发展与社会政策”两大研究主题。“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单元结合宏观态势分析、政策评估、国际比较及微观实验研究,直击东北人口问题的现实与政策应对。“产业发展与社会政策”单元聚焦科技创新、养老服务等关键领域,关注产业振兴与社会政策的协同共进。

  青年学生圆桌会议议题丰富,涵盖区域政策协同、政府治理机制、城市发展比较等研究主题,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多元,青年学子展现了扎实的实证基础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为地域社会政策研究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作总结发言,提出地域社会政策研究不仅深化了社会政策对地方性知识及其实践逻辑的理解,也为优化国家宏观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并呼吁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地域社会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庄洁/供稿)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