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文科的升维发展

2025-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26日至27日,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交叉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期间,“人工智能与文科的升维发展”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视角的根本性变革,学科知识的更迭与重塑,教育体系和研究者的应对等展开讨论。 

  针对“文科消亡”的社会焦虑,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狄增如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人文社会科学虽然一时显得“不适”,但作为体现人类意识与价值的学科,绝不应陷入“文科消亡”的焦虑,而应积极拥抱AI,以充实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与掌控,并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智能基础有以下三点:一是汇聚了人类历史创造的世界知识,超越任何个体;二是学习和发展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能够在世界知识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展现出一定的创新与创造性。大语言模型虽然在知识广度上胜过任何人类个体,但其本质仍扎根于人类文明积淀,距离真正的创造力仍有差距。 

  关于AI与文科之间的关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谢幸认为,尽管AI存在这种局限,但其不仅是一种强大的推理工具,能够助力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关注的课题上取得新进展,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诸多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早已被视为常识的概念。随着AI的迅猛发展,新的跨学科议题不断涌现。例如,在探讨AI价值观的问题上,不同领域的思考路径呈现出显著差异:技术专家关注如何让AI与人类价值观对齐,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则进一步追问,AI是否可能具备独立的价值体系。又如,AI生成内容的普及,使人们重新思考创造力的定义与评估标准:什么才是独属于人类的创造力?我们又应如何衡量和保护这种独特性?这种对传统理论的迁移、调整与反思,不仅推动了人类对自身认知体系的深入探索,也为跨学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因此,如何顺应时代之变,培养出AI时代需求的文科人才是一大挑战。对此,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李心丹以本校交叉学科培养为例作出回应,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南京大学数字金融重点实验室利用前沿AI技术,在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等领域深度融合,成功凝聚了新的学科交叉点,培养出具备系统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也提醒,专业融合必须警惕所培育的人才“两头不讨好”的风险。 

  回到文科本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提出,文科之所以不可替代,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情感、信任与人际关系等复杂行为动机的理解。然而,许多文科教师缺乏必要的跨学科能力,难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挑战。尽管早在20多年前已有很多跨文理学科的人文、社科学者利用大数据与AI算法对社会进行探索,以及文科实验室的建立,但很大一部分文科学者依然受困于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的无谓对立,缺乏真正的融合实践。他认为,研究设计、因果推论以及如何定义“重要问题”的能力,本应由人文、社科学者赋能学生,但目前许多教师自身尚未完成必要的跨学科升级,导致文科学生难以顺应时代需要。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维提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并非壁垒分明,而是存在天然的连续性。如果从研究方法/工具的角度出发,AI能够给人文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助力;同时,AI也能够引发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概念和研究问题的新思考。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所表达出来的规律性并非像自然现象的规律那样“稳定”,但我们却可以期待在AI的帮助下,有可能借助于AI工具及其思想基础来更深刻地认知社会经济和人文现象中的规律性。这种AI驱动的跨学科理解,是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在论坛总结时提出,文科教育需要回归本源,并走向创造性教育——人文科学需重新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社会科学需重塑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文科带来了重新定义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契机。未来,劣质、知识堆砌型的文科教育必须被淘汰,转型为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型教育。科学与教育的边界正在模糊,未来属于文理交融的新格局,更要实现文科与理科的“双向奔赴”。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潘妍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吴小坤/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