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李萌)12月6日,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举办“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学术研讨会。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黄丽华参加会议并致辞。黄丽华提出,当前城市正向着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方向迈进,迎来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伟大跨越。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必须要在原有基础上,探索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开展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全面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切实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建和谐美丽宜居城市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切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颖廉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区别于西方城市主要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逻辑,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城市发展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属于人民这一内在逻辑,把握好阶段性、区域性特征。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郭靖聚焦深圳城市公共文体设施高效运营问题,强调要统筹规划和整合文化与体育资源,加强多元主体协作,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要优化制度设计,鼓励市场化运营,提升设施管理与服务效率,更好满足市民对文化和体育活动等宜居城市需求。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段华明认为,城市发展要重视基层再组织化和公共性构建。要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基层协商治理有序开展,挖掘和盘活区域性公共资源和多元主体资源,定向领航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性价值,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着力提升城市韧性 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韧性则是城市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蒋华福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的经验分析表明,提升粮食、水资源、能源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能够不断增强城市韧性。未来治理需以韧性为核心理念和目标,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网络和高效权威的应急处置系统,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安全研究所副总经理张希介绍了深圳市依托智能化通用技术开发的一整套城市安全数智化体系,以及支撑城市安全全灾种、全场景和全周期风险管控的创新举措。他提出,未来应加强“预诊治应”全方位布局,通过技术驱动着力构建全域全时全息的综合安全智能体,实现城市安全韧性发展。
强化数智赋能 构建智慧高效敏捷治理体系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华南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颜海娜表示,超大城市治理的困境根源于传统科层制与城市系统复杂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在充分发挥智能化治理提升精准性、敏捷性和韧性的同时,也需警惕算法歧视、数据垄断等“智能之恶”带来的风险。未来推进智慧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价值理性引领,通过技术赋能与组织重构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惠系统阐述了城市系统“数字韧性”的理论溯源与分析框架,提出数字韧性不仅包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系统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更强调系统利用数字技术来抵御重大冲击、应对外部干扰,并快速恢复适应的能力。构建数字韧性的核心在于加强全域感知,完善联合研判机制;畅通信息渠道,优化资源调配体系;重组系统功能,加速成果扩散应用。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三大工程”之一,推进城中村改造,关键在于夯基础、定框架、建机制。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李强提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是推动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的基础工程。通过深度调研,他总结出了基层政府在集体资产经营中的两大实践模式:一是重塑集体经济秩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集体资产持有、交易、使用等各个环节加以规范,扩大了行政监管的范围。二是主导集体资产经营,通过加强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和对集体资产的代理经营,提高了集体资产的经营效益。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紫薇通过对广州市房票安置模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中货币化安置创新路径。她表示,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新发展模式,要完善协同治理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尤其是要完善政府、市场、村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平等协商、共同决策及利益共享机制。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理论文章32篇,来自全国各地近90位专家学者参会,为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