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2月6日,第十六届深圳学术年会子项目“心理健康与心理学本土化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与会学者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实践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李红探讨了情绪敏感性,即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反应程度。特别分析了女性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敏感性,他提出,此类敏感性是一种生存保护机制,若处理不当,亦可能导致情绪障碍。他阐释了女性对威胁刺激的敏感反应如何与生存保护相关,并围绕性别差异在生理及社会威胁反应中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景怀斌提出,构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超越传统心理学,走向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和生态层面。他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引入治理意识,形成新研究范式。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利军研究发现,童年虐待与抑郁症病程更长、复发率更高有关,且社会支持的不足和情绪调节困难被认为是加剧抑郁风险的因素。他建议要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考虑个体童年经历的重要性。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丁道群提出,心理是脑对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分享了辩证心理学、交互行为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等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斌聚焦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分析了情境风险因素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他认为,手机依赖与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不良后果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和同伴环境的累积风险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个体的心理特征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温芳芳探讨了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和心理机制。她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男性性别偏格者更严苛,对女性更宽容。研究还分析了同性压力和性别典型性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不同性别偏格类型在人际评价上的差异。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孟成分析了心理健康普查的背景、现状、困境和建议。他认为,当前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测评要求存在现有心理普查工具的局限性,如依赖症状评估和缺乏预测力。他提出了优化测评内容、增加测量次数和信源、开发简版筛查工具等建议,以提高心理普查的预测能力和效果。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焦璨探讨了“老漂族”群体的积极心理与幸福城市建设。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和认知障碍受到关注。“老漂族”面临社交支持不足、文化适应困难和心理适应压力。她的研究聚焦于乡愁等概念,分析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活动参与、社会支持等途径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幸福感。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邓欣媚介绍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的正念干预在社交障碍群体中的应用,探讨了VR正念与传统正念对社交焦虑个体情绪、认知、生理反应和大脑神经功能连接的影响。
论坛专家合影 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工作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