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9月24日,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学学科建设”为主题,就推进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现场 本网记者陈雅静/摄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在致辞中介绍,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国内设立老年学专业,2024年4月,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正式成立,老年学愈发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日渐成为我国老年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提出,中国老年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转变。期待各领域专家学者为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应有贡献,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以“患者驱动的医学研究”为题,从国内外脑卒中在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病变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谈起,分析了中国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他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例,深度分析了病变特点及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陈功探讨了如何推动中国特色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他提出,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老年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研究领域等都亟待新的体系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都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介绍了统计学和老年学学科各自的研究特点,分享了团队在老龄段死亡率建模、健康预期寿命测算、失能风险与失能过程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分享了摩纳哥、日本等超老龄化国家的适老化经验,探讨了中国推进全面适老化改革的后发优势、人口基础、社会架构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挑战。他认为,全面适老化改革的前提是思想适老化,过程上兼顾硬件改造、软件改革,目标是推动改革全域化,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认为,我国正处于老龄化急速发展期,银发经济、智慧养老等议题成为重要的政策关切,可从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的视角出发,对老龄社会治理展开新思考。他提出,可以通过融合社会科学与计算科学,不断优化与完善中国式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提出,老年心理学研究致力于认识老年人身心状况、理解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促进老年生活质量提升。她分别介绍了医学、心理学和老年学相关学科领域在老年心理研究方面的进展,并从中国老年心理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多学科在老年心理研究的交叉融合、科研成果与干预措施、行动方案的沟通转化等方面,展望了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进路。
本届会议共设置了8个平行论坛(含2个特邀论坛),52位专家学者就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老年学人才培养、老龄社会治理、银发经济、信息社会与老龄化、老年健康、健康与养老服务、跨学科老龄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教学分会、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