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畴沃野间,书写乡村振兴的“南开答卷”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一周年工作纪实

2024-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 通讯员 高雨桐)时下,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上白峪村“佛见喜”梨种植基地,套袋的果实挂满枝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专家们随果农郝卫东一起查看梨树病虫害防治情况。郝卫东说,“在上白峪村乡亲们眼里,南开的教授们真的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用绿色植保技术护航果农致富增收”。

南开师生在罗庄子镇乡村工作站现场考察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情况。主办方供图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难题,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优势与学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计划3年建设200个站点,着力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2023年7月29日,首批乡村工作站在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集中授牌。一年来,南开大学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90余个。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南开师生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建在村屯农家,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再出发的奋进号角。从“设计图”到“实景图”,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高校何为?南开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观测点

实践队员在陕西省榆林市麻黄梁镇开展访谈调研。主办方供图

  从曾经“脏穷乱”的小乡村蝶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闯出一条“以文旅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迎新”路,被评为天津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去年暑假,南开大学与迎新村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带领团队师生在迎新村开展可持续生计调研,深入全村200多户村民家中走访,全面了解村子的发展建设整体情况。

  一年来,南开大学围绕工作站所在村庄的基本情况、全面振兴的主要观测点、乡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案例等方面已经开展了第一轮基础调研,实现100%全覆盖,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领域形成若干典型案例。基于乡村工作站这样的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开展第二轮全覆盖调研。除了收集相关数据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形成80余个典型案例,建设全国乡村发展的动态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库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象牙塔里“金点子”变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3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门村落成。南开大学的专家团队专设课题,围绕庄浪马铃薯、苹果重大病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中药材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种植示范,农业电商发展路径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探索。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较为干旱,有利于中药材中药物有效成分的积累。作为对口帮扶高校,南开大学组织专家团赴庄浪考察,将新品种丹参引入庄浪。

南开大学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研究的新型传感器设备在庄浪丹参科技创新园安装应用。主办方供图

  2022年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 1号”在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亩地扩大到220亩。现代化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了丹参的品质,也降低了人工成本。村里中药材种植大户韩跟虎自豪地说,“南开教授给的丹参苗,品质好,产量高,现在每亩丹参毛收入6000元左右,比起我们以前种植中药材,收益翻了不止一倍。”

南开师生团队拍摄创作《东门·耕读第》,记录东门村乡村振兴过程。主办方供图 

  一颗种子孕育一条产业链,一个直播间打造助农“新中心”,一支服务队守护乡村“健康线”,一个镜头记录乡村文化建设。在庄浪乡村工作站,师生们的身影进进出出,他们为庄浪打造从种子、种苗到智能化种植管理和最终药材质量检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南开大学—庄浪县电商运营中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成立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展开集中问诊和线上远程医疗服务,拍摄《东门·耕读第》《东门·春联》等影像作品,助力庄浪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近年来,南猛村将苗族文化脉络融入乡村肌理,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苗族蜡染、酿酒、制茶等传统工艺,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破题同质化竞争,擦亮‘南猛’品牌?”面对南猛村的难题,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师生们“借用”人工智能美学给出了“南开方案”。

南猛村“笙生不息品南猛韵味·锦绣黔程焕村寨新生”专场直播现场。主办方供图

  “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所以我们提取出南猛最独特的文化基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更加符合南猛特色的作品,让现代和传统、文化和文创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开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星辰说。围绕南猛苗族文化、特色产品和生态艺术,同学们不仅制作出帆布包、笔记本、明信片和徽章等文创产品,还完成了AI交互艺术、AI音乐和AI游戏等创意作品。今年7月,同学们在南猛村举办了“人工智能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展”和专场直播活动,持续2小时的直播,共计3000余位观众超过60000次点赞,让大家看到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在河北省河间市,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促成教育部外语教学虚拟教研室河间基地成立,国家级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多次开展英语有效教学法的系统培训,累计培训乡村英语教师500余人次,直接辐射当地师生1000余人次,让“金课”级教育照亮农村青少年成长之路。

  将课堂搬到乡土深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在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从象牙塔走出去,在泥土地里扎下根,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年,南开大学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开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师生实践队带着“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同学同讲、同研同行,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这个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用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反哺课堂教学,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南开师生在河南省南阳市邹庄村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故事。主办方供图

  这堂“大思政课”不只在绿水青山间,也在村头巷尾、农家小院,在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之中。沉浸式、接地气的思政实践课堂,让同学们在“温故”中“知新”,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的万千气象。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乡村工作站,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海鹏带领同学们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时,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给同学们上一堂“实景教学”思政大课。

  在山西长治,千年古县襄垣因地制宜,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孙桂玲和学生们来到襄垣县实践时,发现当地村民们还在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孙桂玲和团队学生们多次前往襄垣开展实地调研。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

南开师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乡村工作站实地调研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主办方供图

  一年来,南开大学已组建百余个师生课题组,依托工作站开展课题114个,其中约有21%的课题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政课教师重大专项项目以及省级课题项目。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类别立项12项。校长陈雨露牵头的《探索高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大课题立项。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陈雨露说,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按照师生科研报国“桥头堡”、人才培养改革“先头兵”、校地深入合作“试验田”的定位,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南开方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南开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