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举办

2024-07-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高韶峰 刘涛 李伟)6月28-30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召开。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主持会议开幕式。

  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致辞(主办方供图)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主持会议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致辞(主办方供图)

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叶敬忠致辞(主办方供图)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学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介绍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文法学院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展望了学校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重点介绍了河南省近年在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肯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近年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随后总结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

  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强调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并对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支撑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届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指出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同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吻合,社会学研究通过多个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经验阐释和理论探讨,其中河南的实践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强调,发展社会学承担着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现有学科资源在叙事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应当从如何实现发展、更快发展转向更好发展,在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上超越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给出解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构建新发展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作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与会学者发言(主办方供图)

  基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经验”,特别是中国近4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来构建新发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以“努力构建新发展社会学”为题作报告,社会学理论植根于现代化变迁,然而东亚的现代化实践并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亟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逻辑;新发展社会学探讨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为基本关照,基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召唤。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文江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新趋势”为题,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是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现代化,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和话语方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以“新发展社会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为题,提出当前的发展研究难以指导和预测发展,也缺乏有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需要拓展研究对象、更新理论分析框架、重新诠释理论命题,直面复杂的人类社会。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为题作了报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中汲取理论给养,农村是各项工作的重点,需要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三农”力量的行动方案,即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延链补链;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业为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动力主体;从实求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的家国关系”为题,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面临着人户分离问题,中国之所以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家本位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家正是家庭的延伸。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的困境,可以开展农民工在职在岗培训、加强常住人口管理、开发式扶贫,促进问题的解决。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实践中的探索、政策上的尝试,也需要经验上的总结与理论上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以“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运行逻辑”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新阶段,城乡关系重塑是其关键环节,应当关注“半城市化”群体、乡村留守人群、农业农村问题和新市民问题,了解城乡运行逻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德平提出从现代化的视域来看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具有全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取向;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须秉持保护与发展同步、开放和共享兼备的振兴,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治理格局。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刘忠魏围绕“县域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结构与机制的视角”提出,理论层面需要继续关注并破解结构与行动的矛盾,更加关注县域社会的结构性和机制性动力;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县域多元主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探索,积极引入行动者视角。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可能面临的社会冲突风险,他提出必须立足现实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妥善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以“数字劳动兴起及其对劳动过程理论的挑战”为题作了报告,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也提高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可能带来生产过剩,降低技能的门槛,会导致工人反抗新技术,需要通过外部干预来增强技术创新的包容性。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成斌以“中国人口流动的二次转型与乡村振兴新机遇”为题作了报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产业转型,产业领域的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人口二次转型是被动的,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符平以“中部乡村的转型发展:背景与现实”为题作了报告,寻找中部地区发展的独特之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间差距在缩小,中部地区的农业比重偏高,拥有自然资源禀赋。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田北海以“农村低保瞄准偏差估计及乡村治理的改进效应研究”为题作了报告,小规模家庭漏保率较高,对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策略,如重点排查农村中人均纯收入低且农村老年人口多的家庭,完善社会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和认定方式等。

  深入实践经验 提炼创新理论

各分论坛(主办方供图)

会议闭幕式(主办方供图)

  论坛设置“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乡村公共政策与社会服务”四个分论坛,以及研究生论坛。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闭幕式上,文军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学术交流只有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层次才能进行对话,发展社会学需要深入乡村、新型城镇化最前沿,以提炼概念,并处理好理论和经验的关系。新当选的第三届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叶敬忠提出了倡议草案,包括:关注时代发展进程,紧跟学术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批判思维;对话国际学术,构建自主体系;彰显人民立场,关怀人类事件;投身发展行动,明确社会变化;扩展思维视角,借鉴相关学科;支持青年和女性学者;减少仪式性,增强学术性;增加学会宽度,突出会员限度;连接农村社会学,探索专委会联合。随后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举行会旗交接仪式。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牛娟作总结发言。

  本届年会由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河南农业大学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科学处、社会服务处、乡村振兴研究院、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社会工作硕士教育(MSW)中心联合承办,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院以及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协办。《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评论》《青年研究》《社会》《中州学刊》《农村·农业·农民》等杂志提供期刊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