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关于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建议

2024-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两会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建议中,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建议。  

  梅兵表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互相作用,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同时更关乎幸福成长、支撑终身发展。应抓紧研究和探索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本土经验和实践路径,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世界和平夯实基础。  

  梅兵向记者作出三方面的阐述。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一以贯之的战略要求和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高质量平衡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发展水平,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认识均显不足,重认知、重分数的思维还未完全扭转,也缺少政策、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  

  第二,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和人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有待深入。当前全球发展复杂多变,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更新变得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包括责任感、情绪调节、开放协作和交往等在内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底层素养”和“核心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也因此,从国际范围看,近20年来“情感转向”越来越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政策和实践上大力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例如,OECD继开展关注认知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后,启动了着眼于促进青少年非认知领域发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项目,首轮于2019年在9个国家10个城市开展,2021年向社会公布了测评结果。作为OECD唯一授权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与苏州教育局合作,参与了首轮测评。但就目前国内总体情况来看,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尚处探索阶段,“点上”自主开展多、“面上”有组织推动少,在参与国际前沿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第三,学校和教师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水平亟需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可塑造、可培养的,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需要提高相关的意识和能力。从SSES首轮测评结果看,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与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在学校有较强融入感的学生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合作、乐观和乐群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较强的乐观、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密切相关。这些都意味着学校、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对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组织实施缺少科学专业指导、为学生成长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水平亟需提升等现实和长远问题;社会和家庭亦存在相似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梅兵提出三方面的主要建议。一是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建议将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基于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研制面向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以及相关的监测与评估指标,探索构建基于学生表现性评估和赏识评估的评估体系,关注学生的优势领域和成长型思维。  

  二是要发挥学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主阵地”作用。建议支持建设一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试点校、“种子校”、实验区,示范课程、资源库等,先行先试,探索落地可行、可复制推广的路径举措。支持建设大中小学校、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共享合作机制和平台网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于2023年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首批已有各地近500所学校加盟,“千校联盟”旨在整合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专家以及基层实践者等多方力量,形成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共同体,并由此带动社会和家庭相关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是要“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建议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在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增加教师支持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维度指标,例如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中的“师德修养”模块内容,在注重“师德”的基础上加强“师能”建设。针对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教育学院等多方资源,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相关前沿研究与实践项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