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与路径

2023-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9月27日,“广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承办。

  近年来,广州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了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中心、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治理龙湖、莲麻、穗石试点”,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广州市图书馆为主体的“馆校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市文化馆为主体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评选”“繁星行动”“向美而行”等项目,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与路径,以更好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会上,来自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分别就各自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展开分享交流。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柳立子提出,引入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保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应该在准入激励机制、管理责权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完善参与制度体系。柳立子介绍,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2022年开始组建政、研、学、产、媒、社六类主体深度参与的“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通过发挥交流研判、赋能创新、试点探索、拟定制度、传播推广等方面作用,积极试点实施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下一步,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将通过纵向提升、横向整合,推出更多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长兴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地方立法等途径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途径和支持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参与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广州正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地方立法工作,应当将社会参与制度设计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制度。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教研中心主任、副教授李健分享了自己在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的经验与感受。他认为,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的运作实质,是在多方力量协同推动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以富有创造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动员、激活基层原子化的个体,参与社区集体行动,逐步发展成有组织规范、有文化认同的社会自组织,促成社区范围内广泛认同的产生和更大范围上的社会资本生产,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朱钢介绍了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建设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的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公司依托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平台,打造了“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等品牌公共文化项目,积极探索有效培育基层群众文化组织,联动多方力量,打造共创机制,共建和谐关系,共享美好生活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广州市黄埔区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梁焕娣说到,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格局的有效实践。社会组织扎根基层通过社会行动策划参与,以文化创新手段为养分,让组织更能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公益慈善文化促进公众参与,让社会服务创新可持续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让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这棵大树常绿常青。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佳指出,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对提升型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这样一场“因人而异”的公共消费升级,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以更加开放、创新、突破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引入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在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率先进行了机制探索,为群众提供了更丰富多元、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北京东城区“1+6” 公共文化制度体系、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等经验对于广州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广州;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