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社会学自主性发展道路

2024-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一直以来,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呼声即为了强调学科独立性,努力寻找独属于城市的现象,进而发展出一种城市理论。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但非唯一的定居地,现实中根本没有只发生在城市中的社会活动或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理论的做法也无从谈起。此外,按照理论化现实的一般规则,通过专门城市研究发展出的城市理论必须包括所有城市的共同基本特征,不管它们处于何种生产模式下,然而事实上,城市社会学所做的城市研究成为窥探现代社会的一种途径,提出的理论也具有解释社会的效果。一些学者由此质疑城市社会学学科存在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便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没有特殊性,其研究会扩展为社会整体的探讨。即使如此,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仍在继续。那么,在学科发展历程中,城市社会学是如何寻找自身存在理由的?换言之,城市社会学的学科自主性是怎样建构的?以上问题的回答需要明晰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开展研究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理清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在研究立足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城市社会学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所形成的研究规范。

  一、城市社会学发现社会学在城市研究中没有关注到的领域 

  工业化使大量的人口、资本、生产资料等涌入城市,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为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情景,因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的经验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城市,是因为城市是社会运行的集中体现,还对某些社会进程存在次级影响。然而社会学研究也指出,城市不是社会发展的起因,只是一个重要条件,最典型的例子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他们在分析阶级问题时指出工人在城市集中有助于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但这种阶级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加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非城市。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学通过研究城市所承载的社会发展进程来把握社会秩序。可见,在社会学研究视域中,城市更多的是一个常识性概念。

  

  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都研究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由其所在的社会系统塑造,它作为一个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在社会秩序研究中没有理论价值。城市社会学则坚持城市内部有着特定的社会过程需要关注,并将其作为研究领域,这也使得对城市进行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成为必要。

  二、城市社会学在社会学框架内实现城市研究体系的重构 

  在学术分工体系中,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属研究问题。社会学产生于学界对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社会重组问题的回应,由此可见,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秩序问题,也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方式。当城市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后,社会学研究聚焦于城市化引发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人类在充满竞争和个人主义的城市环境中所发展出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将城市看作一种环境、一个容器,社会学研究城市,并非研究城市本身,而是研究城市凸显出来的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必然趋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城市现象、城市问题的分析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生产方式等决定因素在城市中的表现。

  社会学关注城市体现出的社会类型,从揭示人类团结方式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秩序。例如通过研究城市,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结成“社团”关系,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现代人的“有机团结”模式源自产业分化形成的复杂劳动分工。城市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忽略了个人在城市中的联合情况,于是以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研究来展示人类实现团结的经过。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从经验层面上讲,就是城市居民的实践活动,因此它与城市人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工作与消费。城市作为承载社会运行的大型人口聚居地,其功能是按照规定把生产和生活资源分配给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因为资源的竞争与占有结成各式各样的关系。

  在实际研究中,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被明确为与社会组织息息相关的城市资源配置,城市社会学以此为新的研究问题,开启了社会秩序分析的新视角,并完成了城市研究议题的整体转变。如果说社会学的城市研究揭示了社会的组织类型,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则展现了社会的组织化情况。可见,城市社会学是作为社会学的补充出现的,其研究仍然围绕着社会秩序问题展开,并未脱离社会学的框架范围。

  三、城市社会学在社会理论创新中确定自身的研究规范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更加具体。因为任何活动都需要空间条件的支撑,人们占据不同的生产和生活资源产生的社会分化会在城市地域上显现出来,现实中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就成为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研究的出发点。

  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涉及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不能被直接理解。为了实现经验观察与理论建构的相互贯通,城市社会学将城市空间形态与所在社会的运行联系起来,据此获得对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现状的认识。例如美国快速城市化时期,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被分配于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基于这一现象,芝加哥学派认为当时的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表现为人们因劳动分工结成经济互惠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通过市场以及政府分配获得住宅,由此导致社区不均衡发展,根据这一现实,新城市社会学将稀缺城市生活服务配置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及斗争视为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可见,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也即是城市资源配置过程)的具体内容是独特的。为了提升研究的适用性,城市社会学者借鉴已有理论有关社会秩序的论述,对具体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维持或破坏社会整合的表现进行抽象,提出既可以观照城市又能解释社会的理论。例如,芝加哥学派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人的竞争适应进行分析,提出的人类生态学理论适用于包括城市在内的一切人类组织。新城市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借鉴结构和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城市人的消费,提出的集体消费理论是消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为城市社会学者认识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提供了启发,即通过提取事物或现象最主要的组成元素来概括它们的特征。这符合城市社会学研究保留具体城市特点的需求,不过任何理想类型都是局部的,需要建构出不同的理想类型才能实现对社会整体或全貌的把握。因此,城市社会学研究以借鉴经典理论的方式打造出秩序探讨的共识领域,并将其作为参考标准,从城市现实中提炼出可以被广泛关注甚至是认同的观点。因此,城市社会学进行理论研究所遵循的规范应当是将“理想类型普遍化”。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城市社会学研究则认为,既然城市会对社会产生影响,那么社会秩序就不是完全由社会制度决定,城市及其内部活动也在秩序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是现代人的主要聚居地,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直接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而是以社会制度限定的城市功能为背景进行有选择的活动,由此生成的社会秩序不仅仅是静态结构的呈现,更是实践逻辑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将城市及其内部活动纳入理论研究中,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社会秩序。于是,城市社会学在肯定社会制约城市这一事实的基础之上,将探索社会秩序背后的社会力量与考量城市人行为的能动性与偶然性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一种植根于居民活动且受制于社会制度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内部社会过程来探讨现代社会的整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