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用高质量发展牵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2024-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内涵上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兼具新质态和高质量特征,以创新为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表现出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用高质量发展牵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高质量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与引导

  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可以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决定》指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扣创新这一主题,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和主阵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动科技创新,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发展新动能。

  协调要求新质生产力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领域和地区最主要的问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必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决定》要求,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因此,要落实协调发展战略,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促进教育、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绿色引导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正在从工业化、城镇化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阶段,能源资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坚持绿色发展是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抓住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开放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视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人才、数据和资本等要素的分布是全球性的、不均衡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集聚全球技术、人才、数据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因此,只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向我国转移落地,建立高效畅通的全球要素流动机制、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开放制度,才能集聚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共享实现新质生产力成果的普惠性。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驱动力。从实践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如果新质生产力成果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持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多维度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在锚定战略目标和工作主线的前提下,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现实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各个维度持续调整和优化。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将条状分割、各自为政的市场转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充分突破历史、地理、资源环境和发展水平的限制,破除地区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帮助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建设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带),瞄准世界前沿形成东部领先发展、中西部逐级追赶的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在不同地区明确其未来产业定位的前提下,促进各地区的产业协同、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开拓国内市场空间。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久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大力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走产业高级化绿色化之路。摒弃“以邻为壑”的地方本位主义思维,加强和邻近地区的政策协调与沟通,联合开展行政区划边界的环境督查,总结并推广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一体化的环境治理经验;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提高制造业的绿色技术装备水平和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利用融资约束、环境规制和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本地的产业趋于高级化和绿色化。

  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构建自主可控的生产供应体系。吸引国外创新要素流入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开拓利用国际市场,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切入点,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国际合作机制框架,共建跨区域的富有弹性的供应链,协作处理潜在供应链中断风险;准确把握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推动提升产业链水平;广泛开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凭借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途径提升国内供给能力。

  (文余源,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芝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