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的职能部门,社会工作部既要直接领导社会工作,统筹指导信访、人民建议征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重大议题,又要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党组织建设,协调推动行业协会与商会的发展与改革。同时,还要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党建,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新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内容的调整,深刻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与西方的巨大差异。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为发展“红色社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巨大机遇。
“红色社工”的背景与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必备要素,社会工作亟须摆脱西方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在机构设置和内容管辖方面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
面对实践的变革,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前的个案、小组和团体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需要,也无法指导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当前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首先忽视了这一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同时,个案、小组和团体社会工作方法是从西方社会的个体化特征衍生演变而来的,它难以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群体和阶层面临的各类问题,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淮橘为枳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实践已经开始。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时代化、中国化需要从国情、党情出发,构建“又红又专、 既红且专”的“红色社工”。“红”是国情党情背景,“专”是知识和方法背景。在此基础上的“红色社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三大体系”指示为引领,构建时代化、中国化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培养特色,即在党建统领下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目标。
“红色社工”的内涵充实与建设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适合国情党情的社会工作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主体从依托政府部门、妇联、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机构到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象由工、青、妇逐步拓展到所有社会阶层;内容由社会救助、儿童保护和社会福利逐步拓展到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行政等方面;方法由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的不断拓展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工作与时俱进。当前,社会工作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笔者将其称之为“红色社工”,也即“红色社工”内容既涵括西方社会工作的部分内容,更结合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优势,融合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于一体。
“红色社工”包括群团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三个方向。具而言之,群团社会工作是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解决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对象转型实践遇到的问题;社区社会工作是坚持党建统领,巩固基层政权和赋能社区,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和困境中的个体赋权增能;社会工作行政则是通过中央社会工作部门及各级社会工作部门的领导,将党的社会工作精神传达、贯彻、落实到基层村社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当中需要做的管理、宣传、落实工作等。
发展“红色社工”的务实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不仅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福祉,而且能够夯实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根基。
目前,学界对于“红色社工”概念的争论主要在于社工能否用“红色”命名。就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三大体系”建设甚至区别于西方社会工作而言,这似乎不是问题。撇开争论不谈,笔者认为,“红色社工”首要应从群团社会工作入手。通过群团社会工作,真正解决当前工、青、妇等群体遇到的各类问题,这样才会形成有关“红色社工”的共识。其次,在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统一部署下,依托各级党校,提升社会工作部干部的专业化水平,补足部分干部在这方面的认知短板及能力弱项。再次,加快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红色社工”工作体系。最后,加快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三大体系”。如此,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基才能真正夯实。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研究生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