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专业化社会工作推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2024-07-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同时,党的群众工作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出新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党的新目标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需要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发挥它所带来的独特政治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的成功。基于新的现实和逻辑要求,应以本土专业化社会工作推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产生于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一方面是关心照顾所在地方的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发动动员和组织引导,将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党的目标走。这主要包括“服务群众”和“引领群众”两大方面,也可以说是服务性工作与政治性工作的结合。在农村,其方式方法表现为党的干部通过“扎根”“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普通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进而发动和组织群众,举行“群众大会”巩固加强群众的组织化力量和集体行动等,成功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并实现有效动员与组织。
  概括地说,革命时期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翻身得解放,为革命而动员群众是这一阶段党的群众工作的主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成为群众工作的突出主题,群众工作的方式也更多围绕促进集体生产发展展开,还有一些关心照顾个别特殊困难成员的工作。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成为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党通过城市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各级集体,普遍重视做好各类职工和社员群众的医疗卫生、教育、劳动保护乃至多种多样的生活福利工作,力求尽可能全面地照顾好群众的生活需要。但这一时期也并未忽视“引领群众”,通过不同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努力使之认同支持并践行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人提出要重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做到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这一时期群众工作比较突出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力图引导群众认识到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此外,群众工作试图更加制度化、系统化、机制化地解决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建立信访体制,发展维权工作;在整体上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等,谋求将群众工作融入全盘的党政工作中;开始引入并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代表了某种专业化的取向。
  当下,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利益格局深刻变革,群众的利益需求前所未有地增长提升并多样化、复杂化,要统一局部与整体、眼前短期与长远根本利益,做到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有机贯通殊为不易。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权责明晰的行政体制来稳定有序地开展各种工作、进行建设和发展,各级党和政府的干部担负着各自具体的行政职责,往往在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方面精力不够。这意味着,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推进。
  笔者认为,本土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推进新时期群众工作。解密“社会工作”的优势所在,在于其“社会”的概念意涵更强调人们的差异和平等地位,更突出以服务为基础来进行引领,因而更适应现实。另外,社会工作所体现的“社会的方法”,是实实在在地诉诸沟通、情理俗交融来协调人们各种关系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需要继续推进。第一是在常规化的治理体制下,需要另一支职业化的队伍而不是原有的党政干部来做。第二是这支队伍要能很好地继承党早期成功的群众工作传统,同时又具有现代专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第三是它还能展示符合时代的需要,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公平正义,与民众一道从事“生活的政治”。因此,正是“本土专业化社会工作”可以有效推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本土专业化社会工作基于对包括党的优秀群众工作传统在内的、主要来自中国情境的这类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提炼,以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为基本框架来整理并建构,同时不排斥吸纳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的有效有益成分,由此构建的社会工作,正可满足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所需。同时,在中国已发展了20多年的专业社会工作,必须更加本土化并融入新的“社会工作”架构,方能有效推进新时期群众工作。如此,本土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也将带来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更好地推进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