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全球治理倡议与中国话语权:战略融合与路径建构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话语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如何在全球事务中发出更有分量、更具影响力的声音,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重要命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系统阐明了以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和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关键一步。而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正日益成为连接中国理念与世界实践、推动全球治理倡议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支点,并且在推动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国别研究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识建构,更是国家软实力与战略能力的体现;全球治理倡议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制度性供给,更是话语权建构的战略平台;而中国话语权的提升,则离不开对区域国别的深度认知与对全球治理议题的有效回应。三者之间构成了互为支撑、协同推进的战略闭环。
  区域国别研究: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认知基础
  话语权的核心在于“谁能定义问题、谁能设定议程、谁能解释规则”。在全球治理场域中,西方长期主导话语体系,其背后是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与制度化的知识生产机制。相较之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正逐步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垄断,成为提升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基础能力。
  区域国别研究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在地性”与“跨学科性”。它不仅关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文化,还强调对各区域各国家语言、宗教、历史与民俗等深层结构的理解。这种“深度知情”能力,使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能够提供基于本土经验与多元视角的知识产品,打破西方话语的“普遍性”假象,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与代表性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例如,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发展融资等新兴议题上,中国学者通过对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长期田野调查,提出了“发展权优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具有南方国家共识基础的政策主张,逐步改变了国际组织中的议程设置方式。这正是区域国别研究赋能中国话语权的具体体现。
  全球治理倡议:中国话语权建构的战略平台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系统性回应,更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战略平台。它标志着中国不再满足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而是主动塑造全球治理议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倡议所强调的五大核心理念,正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失语”问题的系统性回应。主权平等回应了“强权即公理”的霸权逻辑;国际法治强调规则而非强权;多边主义反对“小圈子”治理;以人为本纠正“资本优先”的发展偏差;行动导向则直指“空谈误国”的治理积弊。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价值重构,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道义制高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区域国别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国家治理逻辑与发展诉求的深入分析,使中国能够在多边场合提出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方案,增强倡议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七十七国集团等机制中,中国借助区域国别研究成果,推动四大全球倡议等中国方案获得广泛认同,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以区域国别研究为抓手,推动中国话语权体系化建构
  当前,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构建基于区域国别知识的系统性话语体系,实现从“理念表达”向“知识供给”的转变。首先,应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从“描述性”向“解释性”转变。传统的区域研究多聚焦于“他者”呈现,缺乏理论提炼与范式创新。未来应加强对“中国视角”的理论建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研究范式,如“共生治理”“关系理性”“发展伦理”等概念体系,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解释框架。其次,应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的“政策转化”功能。通过建立“学术研究—政策建议—国际传播”三位一体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向国际议程转化。例如,可依托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立“国别政策模拟实验室”,对重大全球治理议题进行情景推演与政策预演,提升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主动权。再次,应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深度融合。话语权的争夺不仅是理论的竞争,更是叙事能力的较量。区域国别学者应主动参与国际舆论场,用对象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当地文化逻辑解释中国理念,实现“本土化表达、国际化传播”。
  构建面向全球治理的中国叙事体系: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
  在全球治理语境下,话语权不仅是“说什么”,更是“怎么说”“谁来说”“说给谁听”,区域国别研究则在其中承担着“叙事转化”的关键使命。一方面,区域国别学者应成为中国理念的“翻译者”。通过深入研究对象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心理与传播习惯,将中国外交理念转化为符合当地认知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在非洲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可借助千百年来非洲国家口口相传的“乌班图思想——我们在故我在”观念进行类比阐释,增强理念的文化贴近性。另一方面,应打造“区域叙事共同体”。通过联合研究、共同出版、跨国讲座等形式,与对象国学者共同建构“第三方叙事”,打破“中国叙事=政治宣传”的刻板印象。例如,中非智库合作网络、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已成为推动中国话语“本土化再生产”的重要载体。此外,应善用数字技术赋能话语传播。区域国别研究应主动融入新媒体生态,开发多语种短视频、交互式地图、虚拟仿真课程等传播产品,让中国治理故事“可视、可感、可传”。
  推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夯实话语权战略支撑
  话语权的根基在于人才与知识体系。要实现从“话语突围”到“话语引领”的跃升,必须加快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打造支撑全球治理倡议的人才与知识底座。首先,应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全覆盖、深耕作”。在高校与智库中设立“全球治理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平台,重点支持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全球南方国家、中间地带国家的系统研究,形成“一国一策”“一区一策”的知识储备。其次,应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通语言、通文化、通政策、通技术的“四通”型人才。通过“外语+专业+区域+技术”的复合型培养路径,培养一批既懂国际规则、又能讲中国故事、更能做政策转化的全球治理人才。再次,应发挥“旋转门”作用,推动学术界、政策界、产业界、媒体界之间的人才流动,形成“知识—权力—舆论”联动机制,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综合话语权。
  走向融合的三大战略路径
  区域国别研究、全球治理倡议与中国话语权,三者之间并非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三重支点。区域国别研究是认知基础,全球治理倡议是制度平台,中国话语权是战略目标。未来,应以学科融合为路径、以知识创新为动力、以叙事转化为抓手,推动三大关键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深度协同。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必将在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唯有构建起根植中国、面向世界、服务治理、引领话语的知识体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向“全球治理的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编辑:张黎明】